第四百六十四章 新的国策,消费革命与西南暗流!(2 / 3)

退位让贤 姜阿山小树 6250 字 5个月前

上下官员,以及各地之地方府衙,严谨督管田地租赁事宜,务必将朝廷推广棉花种植的国策推行到底,绝不辜负陛下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一片苦心!”

这便是权力的威严所在。

顾启章内心深处,对朱允熥的决策未必全然认同。

然而,面对皇帝的坚持,他不敢再有丝毫异议,只能将反对的念头深埋心底,先执行皇帝的旨意。

虽说“武死战,文死谏”,大明文官骨子里似乎流淌着“死谏”的血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在每一件事上都与皇帝针锋相对。

至少,在一位手握重权的君王面前,臣子们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事务上,都会选择顺从圣意。

偶尔进言,若皇帝不予采纳,他们便不再多说。

唯有那极少数、关乎社稷根本或触及他们底线的时刻,臣子们才会抛却顾虑,以性命相谏,践行“死谏”的信念。

然而,这样的时刻在朝堂上凤毛麟角。

寻常官员,即便是那些素以耿直著称之人,也不敢轻易挑战皇帝的权威。

那些一味“作死”、动辄顶撞君上的莽夫,根本无缘踏入庙堂高位。

即便是海瑞那般千年难遇的“刺头”,也只有在忍无可忍之际,才会毅然上疏《治安疏》,以一腔孤勇直面天威。

除非皇帝的权柄已旁落,朝政被权臣或外戚把持,否则,只要圣旨一下,臣子们大多会噤声遵行。

这本是天经地义的常理,在史官看来,不足为奇,故而,在写史的时候,便会被轻描淡写。

史书更偏爱记载那些臣子与皇帝激烈争锋的“事情”,因为这些故事更能彰显文臣的忠义与风骨。

于是,这类实际上很少发生的事情,却史书的记载中,占据了大量篇幅,令后世读史的人,误以为臣子们总是不停的在与皇帝“作对”。

唯有深入探究,方能明了真相并非如此。

朱允熥对这一点,也十分清楚。

只不过,在他看来,臣子们的顺从,究竟是慑于他皇权的威严,还是发自肺腑的认同,其实无关紧要。

作为君临天下的上位者,最要紧的是确保自己的意志得以贯彻。

即便只有一部分人真心拥护,也已足够。

并非所有人都需肝脑涂地地忠诚。

何况,忠诚并不等于认同。

忠诚的人,只是无条件的执行皇帝的旨意。

哪怕他心中并不认同。

屈从于皇命,这才是朝堂的常态。

只要大臣们还知道自己必须屈众于皇命,那便够了!

“不仅要大幅扩展大明境内的棉花种植,还要从海外各国大量采购棉花。”

朱允熥又吩咐道:“户部须协同礼部,尽快拟定从海外诸国大规模进口棉花的章程,交由进出口贸易公司严格执行。”

天竺等国,早已种植了大片棉花,足可作为进口的优质来源。

即便是那些尚未广泛种植棉花的国家,大明亦可鼓励其推广种植。

何况,若直接从这些国家进口粮食,恐会激起当地贫苦百姓的强烈不满,甚至招致仇恨。

他们会以为,大明是在“掠夺”他们的口粮。

然而,若引导当地的地主阶层将土地改种棉花,情况便大不相同。

棉花终究不可食用,种植后若无自用需求,便只能出口至大明。

只要那些国家的统治阶层尝到以棉花换取大明宝钞的丰厚利润,必定会不遗余力地推广种植,哪还会顾及因耕地减少而导致的底层百姓饥饿呢?

正如西方“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中,农场主将原本的粮田尽数改为牧场,只为追逐羊毛带来的财富一样。

朱允熥顿了顿,目光扫过顾启章的面庞,继而沉声道:“我大明拥有精湛的织造工艺,织机技术冠绝天下,更有蒸汽机驱动,织布效率远超海外诸国数十倍。”

“先从海外购入棉花,织成细腻柔韧的布匹,甚或裁制成精美的成衣,再行出口海外。”

“一进一出之间,便可赚取惊人的利润!”

顾启章或许难以了解工业化,以及消费市场激发的深层道理。

但商贾之道,他肯定是知道的。

朱允熥刻意将此番筹谋剖析得一清二楚,就是激发顾启章的执行旨意的热忱。

他知道这一点于国家有用,办起事来,也会更有动力。

至于先前限制布匹出口的禁令,如今既有了充足的棉花来源,亦可顺势解除。

毕竟,时至今日,大明的经济早已凌驾于海外诸国之上,百姓收入丰厚,购买力远胜外邦。

在市场调节之下,优质布匹与成衣自会优先满足大明子民的需求。

毕竟,大明百姓才是最有钱的,能掏得出真金白银。

“臣领命,即刻着手筹办!”

顾启章的回应不仅恭谨,更透出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