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完全不一样。
他们必会暂抑恩怨,对“宿敌”笑脸相迎,携手共事,甚至向“宿敌”低声下气赔礼,以换取更大的回报。
唯有如此,方能于风云变幻中屹立不倒,成就伟业。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此言乃是至理。
成大事者,往往需在逆境中砥砺心性,锤炼意志。
唯有能屈能伸,方能在风云际会中屹立不倒。
譬如与宿敌推杯换盏,谈笑自若。
即便心底厌恶至极,亦能强颜欢笑,共饮美酒。
纵然遭遇屈辱,也可洒然一笑,视若云烟。
寻常人绝难有此等胸襟。
只会认为自己受不了这样的“窝囊气”。
而这,正是伟人与凡夫的区别。
刘邦未发迹时,能空手赴未来岳丈的寿宴,毫无礼金却面不改色,谈笑风生。
如此厚颜无畏,才能铸就其大汉开国之君的伟业。
老朱亦然。
他年少时手持破碗,浪迹江湖,饱受世人冷眼与嘲讽,早已将屈辱化为前行的动力。
若连些许讥笑与白眼都无法承受,他又怎能从一介布衣,逆天改命,登上大明太祖的宝座?
区区几句嘲讽,在老朱眼中,不过是过眼云烟,微不足道。
他在朝堂之上对一些触怒自己的大臣,时常雷霆震怒,甚至将其诛杀,皆有深意,非因一时的意气用事。
每逢决断,他总将理由深藏心底,表面却故意流露出火爆脾性,塑造出一个真性情、快意恩仇的帝王形象。
这并非他本性暴戾,而是帝王权术的精妙运用。
唯有如此,方能震慑群臣,稳固江山。
若非关乎朝政大计或皇权安危,老朱实则是一个十分宽宏大量的人。
懒于在琐碎小事上纠缠计较。
帝王精力有限,天下之事纷繁复杂,纵是九五之尊,亦难面面俱到。
若心胸狭隘,拘泥于细枝末节,斤斤计较于他人一时的冷眼或言语冒犯,便会分散心神,不能将所有的精力集中到远大的目标上,那此人注定难成大器。
真正的雄主,胸中自有丘壑,眼中唯有社稷民生,那些鸡毛蒜皮的恩怨,早已被他抛诸脑后。
一位醉心科研的学者,埋首于实验与推演之中,衣食住行皆抛诸脑后,随手披件粗布衣衫,胡乱填一口果腹之物,便足以支撑他继续追逐真理。
并非学者全无生活情趣,而是当心神尽数沉浸于宏大目标时,世俗琐事便如浮云,难入其眼。
待功成名就,尘埃落定,方会重拾生活的点滴,讲究衣着是否合体,饮食是否精致。
而老朱,这一生的志向,始终系于那至高无上的帝王霸业。
如何握紧权柄,如何成为一代明君,如何确保大明江山千秋永固……
为此,他殚精竭虑,倾尽心血。
其他凡俗之事,在他眼中皆如过眼烟云,微不足道。
老朱的喜怒哀乐,既是他骨子里的真性情流露,亦是精心雕琢的帝王面具,用以震慑群臣、稳固社稷。
他的情感如狂风骤雨,来得迅猛,去得无踪。
他早已将生活与权谋表演融为一体,难分彼此。
寻常百姓很在意的“脸面”,在老朱眼中,只要不影响到帝王权力,那他真的一点都不在乎。
当然,若是对“帝王”的权力,对江山社稷,有一星半星的影响,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得知这酒楼乃朝廷所设,盈利九成归于国库,
老朱心中的怒焰,早已消散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欢喜。
他的孙儿朱允熥,果然聪明。
这些腰缠万贯的豪商,他们的财富,朝廷不可明“抢”,但以如此巧妙的法子“收割”,让他们主动将财富献上来,却是无妨的。
还做得天衣无缝,令人叹服。
此刻,老朱再不觉得一盘青菜标价一两银子过于离谱,反而认为这价定得未免太低!
这些富贾巨商,家财亿万,一盘青菜便是五两、十两银子,也不过九牛一毛,怎能不狠狠“宰上一刀”?
吃了几口后,老朱再度微震。
不得不说,这家酒楼的菜烧得很不错。
也算是勉强对得起它的价钱。
朱允熥在酒楼的经营上,显然下足了功夫。
他本人便是一个吃货,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之道颇有心得。
大明新政推行,朝廷特设了两家专营酒楼的公司。
一家负责各地驿站及官府接待宴请,另一家则面向市井豪商,如这家金陵酒楼。
过去,驿站与官营酒肆多由地方官府自行打理,各自为政,弊端丛生。
地方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