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三箱奇珍改天下!(2 / 3)

退位让贤 姜阿山小树 6075 字 5个月前

每况愈下。

除了极少数权势显赫的贵胄,大多数人挣扎于贫困的泥沼,艰难度日。

若非工业革命的火种点燃,若非现代文明的曙光降临,这场由甘薯与土豆引发的汹涌人口浪潮,或将酿成灭顶之灾。

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森林退化、河湖干涸,说不定得重演复活节岛的悲剧。

资源耗尽,文明凋零。

尽管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工业革命的发生,而最终避免了这一幕。

但人口和资源,始终在后世很长一段时间内,困扰着华夏大地。

花了很多年的时候,才慢慢解决。

不过,现在的情况不一样。

如今大明的人口其实并不多。

人口和资源的矛盾还没有那么尖锐。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切会改变。

但朱允熥早就做了布置,开始了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使山川重披绿装,江河再焕生机。

更别说,他手中还握着“科学”这张王牌。

蒸汽机早已问世,蒸汽机船和蒸汽机船都造出来了,工业革命已然在事实上启动,并在他的布置下,以越来越快速度推进。

老朱凝视着他,听他言辞铿锵,条理分明地阐述,心中的疑虑也云雾消散,眉头舒展了开来。

这个孙儿,总是出人意料,胸中似藏无尽韬略,奇思妙想令人叹服。

他能开创“科学”一脉,能发明蒸汽机,发明水泥,造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又极其有用的宝贝,相信他也真能让甘著和土豆达到那样的产量。

“熥儿,你既然如此笃定,那咱便拭目以待。”老朱爽朗大笑。

朱允熥转向一旁的郑和,笑道:“郑和,你开辟环球航路,功勋彪炳,更携回大量的甘薯、土豆、玉米,为大明奠定富庶之基,功莫大焉!”

“朕今日加封你为内宫监太监,授正四品官衔,赐钱千万,华宅一座。”

“随行将士与官员,皆依功重赏!”

该怎么封赏郑和及随行出海的官员与将士,政务处早已拟定好,并经朱允熥亲自审核通过。

此刻,他不过是在众臣面前再亲自宣示,以彰显朝廷对功臣的尊崇。

以前,封赏功臣少不了要赏赐田亩。

但新政推行后,土地尽归国有,赏赐亦随之变革,不再赐田地,而是增加了钱财的份量。

不过,政务处本来拟定的是赐钱五百万,朱允熥却直接增至千万。

这就是给郑和带回的甘薯、土豆与玉米的额外奖赏了。

原本,朱允熥只期望郑和能携带回一些种子,至于数量多少,他并未作要求。

在朱允熥看来,只要这些作物能在大明落地生根,假以时日,总能繁育出更多。

然而,他万万未曾料到,郑和竟带回了甘薯、土豆、玉米各数十万斤!

这份丰厚的收获,着实令朱允熥震撼不已。

以新大陆那些土著部落的文明程度,郑和要收集如此巨量的作物,必定历经千辛万苦,耗费无数心力。

这差事办得何止漂亮,简直堪称奇迹!

若仅带回寥寥不多的种子,要在大明推广种植,培育出可供普及的作物,怕是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

而如今,数十万斤的作物直接运抵,等于直接为大明的农业发展省去了十载光阴的摸索与等待。

尽管近年来,大明的农田水利建设已颇具成效,粮仓中的米谷堆积如山,朱允熥却始终心中还是不安。

粮食,关乎国本,可以富余,却绝不可匮乏。

过去,丰年尚能安稳,可一旦天灾降临,饥馑之苦便会如影随形。

这两年虽然不缺粮,还积蓄了不少,但灾荒这种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如今,有了郑和带回的甘薯、土豆与玉米,这些高产耐储的作物,宛如天赐的恩物,从此,大明再无粮荒之虞!

而且,这些作物不仅能让百姓填饱肚子,让大明的粮仓更加充盈,还会有多余的粮食可用来饲养鸡鸭鹅、牛羊猪,让百姓的餐桌上增添肉食的食气。

眼下的大明百姓,普遍肉食摄入极少,远远无法满足身体所需。

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除了极少数富贵人家,绝大多数人,甚至包括许多中小地主,都深陷于“隐性饥饿”的困境。

他们看似吃饱了肚子,脸庞却难掩营养匮乏的憔悴。

说到底,仅仅靠大米、馒头果腹,与真正摄取充足的营养,根本是天壤之别。

缺乏肉食,缺乏充分的蛋白质,孩子的身体难以健康发育,精气神也显得不足。

朱允熥对此十分清楚,却也深感无奈。

过去,粮食匮乏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大明。

有限的收成只能优先用作百姓的口粮,填饱他们的肚子,维系最基本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