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面对金碧辉煌的殿宇,面对高踞九龙宝座的年轻帝王,这些人心中既激动又忐忑。
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威压自穹顶垂落,令人不由自主地生出敬畏之情,恨不得啥也不做,只一直顶礼膜拜。
转瞬,殿内三千余人,竟无一人再发出丝毫声响。
唯有衣袍被殿内微风吹动的窸窣声在寂静中若隐若现,衬得这庄严氛围愈发肃穆。
朱允熥的声音再度响起,清朗而威严:“今日召集众卿,非是寻常朝议,而是欲向众卿展示一项旷古未有的医术革新,并公布一桩关乎大明江山社稷的大事。”
听到这番话,殿内群臣皆是一怔,脸上浮现出惊疑交织的神色。
在上朝之前,礼部早已传下旨意,今日朝会是为迎接郑和远航归来而设,典礼流程皆已筹备妥当,细节一丝不苟。
孰料,迎接仪式尚未展开,皇帝却突然提及新医术与朝廷大事?
这一出乎意料的宣告,宛如平地惊雷,令群臣惊诧不已。
作为臣子,亦是官员,在官场上,他们最忌讳的便是毫无预兆的“突发变故”。
未知的信息如悬顶之剑,让人惴惴不安。
低阶官员们更是屏息凝神,额间隐隐渗出细汗。
即便位高权重者,也不由得暗自揣测,目光在同僚间悄然交错,试图寻觅一丝线索。
但除了极少数人外,众臣看到的皆是茫然。
未待众人胡思乱想太久,朱允熥轻轻抬了抬右手。
大殿侧门处随即传来不算太大的脚步声。
一名身着雪白长袍的人,跨入大殿内。
他胸前绣着一朵鲜红的心形图案,简洁而醒目。
这是医学院医者的专属装扮。
乃是朱允熥亲自拟定。
白袍象征洁净无瑕,不藏细菌和病毒。
真有什么脏东西,也一目了然。
红心则寓意医者仁心,悲天悯人,誓以毕生救死扶伤。
与他同行的,是一名躺在担架上的“病人”,由另外两名医者小心翼翼地抬入殿内。
医者和病人在龙椅下方的高台上停下,随后齐齐向朱允熥行礼。
他们站立的地方,在龙椅下方的平台上,较龙椅所在之处低了不少,却高出群臣所立之地,殿下众人皆可清晰目睹台上情景。
医者们皆神情严肃而专注,担架上的“病人”亦面容平静。
这一幕,令殿内群臣的好奇心被彻底点燃。
窃窃私语声如涟漪般在殿中悄然扩散。
有人揣测陛下要展示的医术的奥秘。
也有人认为陛下这是另有所旨,借医言政。
虽然大家的声音都低如蚊吟,只有附耳在近前才能听清所说内容是何。
但这么多人的声音汇聚起来,还是发出了不小的“嗡嗡”之音。
“肃静!”
朱允熥身旁的一名太监猛然高喝,声音尖利而洪亮,瞬间将喧哗压下。
大殿重归寂静。
群臣连忙收敛神色,目光皆聚焦于高台之上。
为首的医者,见到朱允熥微微颔首的示意,再度恭敬地躬身一礼,随后转身面向殿下群臣,朗声道:“臣奉陛下圣谕,得陛下亲自指点,历经数年钻研,终成一项救治沉疴的革新之术。”
他的声音清亮而铿锵,带着一丝自豪与虔诚,响彻大殿。
“此术以针管为器,运用最先进的针管和针尖,将药液直接注入病人体内,堪称旷世神术。”
他微微一顿,方继续道:“此法乃陛下以天纵睿智,独辟蹊径,开创的无上精妙之医术。”
“即便病人病入膏肓,水米难进,药石无门,亦可借此法起死回生,重燃生机!”
言罢,他高高举起手中精巧的针管,迎着殿内烛光,器物熠熠生辉,向群臣展示其不凡。
此时的针管,并不非后世常见的塑料之物,而是以精钢与透明玻璃打造,针身精钢有寒光微闪,玻璃管壁清澈如水,折射出点点光芒。
他的动作从容而精准,举手投足间尽显对医术的自信,仿佛手中之物不仅是器具,更是承载救人之志的圣物。
听到他的话,殿下群臣无不震愕,脸上浮现出难以置信的神色。
水米不进、药石无门之人,竟还能救治?
此等病症,在过往医书中皆为绝症。
医者往往束手无策,只能听天由命,寄望病人凭自身命数熬过劫难。
若侥幸苏醒,能重新吞咽药食,或许有一线生机。
若不然,便只能任其魂归九泉。
即便是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中,仙人救世,亦需以灵丹妙药灌入口中,方能续命。
如今,此医竟称能以针管注入药液,挽回垂危性命,如此匪夷所思之术,怎不令人瞠目结舌?
众臣的疑惑与震撼尚未消散,台上的已然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