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零关税和硬通货!最受欢迎的红票子!(2 / 3)

退位让贤 姜阿山小树 6598 字 5个月前

又有足够的纺织机纺织成布,足以让每个百姓都能穿暖之后,丝绸出口禁令自然而然就会解除。

茶叶之类的物品,虽然也可食用,但因其不具备填饱肚子的属性,所以是允许出口的。

茶叶作为大明的特色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同样能展现大明的独特魅力,为国家带来可观的收益。

当下暹罗的贸易处境极为尴尬,几乎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

只一味地从大明进口琳琅满目的商品,可自身却缺少拿得出手,能反向出口到大明的货物。

可购买大明的商品,是要付钱的。

无奈之下,暹罗只能掏出真金白银去交换那些心仪的大明物件。

但拉玛菩提二世心里清楚,暹罗的金银储备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长此以往,这般毫无节制地用金银换物,终有一日,暹罗国内的金银会被挥霍一空。

到那时,国家的经济怕是要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幸好,大明官员慷慨承诺,愿意接纳暹罗的粮食出口至大明。

这对暹罗而言,虽说只是小小的慰藉,却也给暹罗的贸易困局带来了些许希望。

在此之前,大明的商人们对粮食贸易可谓是兴致缺缺。

毕竟,粮食的差价着实有限,利润微薄得可怜。

大明商人远离故土,漂洋过海,历经千难万险抵达暹罗,自然是一门心思追逐能获取“暴利”的买卖。

对于利润微薄的粮食生意,根本不屑一顾。

也只有大明官方,会从国家大局出发,愿意做进口粮食的买卖。

然而,暹罗的粮食产能也存在局限,一年到头,撑死了也就只能出口一两百万石。

这还是在极度压榨底层百姓和奴隶口粮的情况下,才勉强能达成的数字。

仅靠这些出口粮食换来的钱财,远远无法满足暹罗从大明进口各类商品的庞大需求。

别的不说,光是向大明大量进口《大学》、《中庸》、《孟子》等四书五经,以及唐诗宋词之类的印刷书籍,就需要大量的钱财。

知识很值钱,书籍很贵的。

可暹罗必须得好好学,必须要大量进口。

也不能只进几本书,然后自己印刷。

因为暹罗的生产力水平与大明不可同日而语。

无论是纸张生产成本,还是印刷成本,暹罗都比大明贵很多倍。

对暹罗而言,大明售卖的书籍,已经算是廉价了。

只是由于需求太大,才导致需要付的金银财宝很多。

其他的各类大明商品,就更不用说了,都是是暹罗所需要的。

贵族需要奢靡品不能少,官方则特别需要大明的铁器。

更何况,暹罗眼下首当其冲要解决的,便是支付给大明的巨额军费赔款。

这点钱,实在是捉襟见肘。

虽说谈判一直停滞不前,毫无实质性进展,但好在大明方面并未施加压力,催促逼迫。

原来,此刻大明派遣的科技人员正在暹罗的土地上四处奔波考察,探寻这片土地上是否蕴藏着丰富的矿藏,或是有其他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

期望能借此产生稳定的财源。

也正因为如此,大明官员并不急于在谈判上取得结果。

他们更关注的是长远的资源开发与合作。

但拉玛菩提二世却心急如焚。

虽说身为国王的他,并未直接参与具体的谈判事务,可底下的大臣们会不断地向他汇报谈判进展。

作为一位自视甚高、自认为“英明盖世”的君主,拉玛菩提二世表面上强装镇定,神色如常,可内心实则焦虑万分,恨不得能立刻找到解决办法,早日搞定赔偿问题,并解决暹逻的贸易困境。

如今,朱寿主动提出可以用胡椒和苏木的长期出口合约作为抵押,换取大明的贷款。

这便如同一道曙光,瞬间驱散了他心头的阴霾。

让这位国王喜出望外,仿佛看到了暹罗摆脱困境的希望。

“这……这真的可行吗?”拉玛菩提二世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

此刻的他,全然顾不上身为国王应有的威严与形象,双眼圆睁,满是急切与期待,近乎失态地追问。

朱寿神色沉稳,不紧不慢地轻轻点头,语气笃定:“当然可以。而且数量越多越好!至于具体的细节,就让下面负责的人去仔细商谈吧。”

在眼下的大明,胡椒和苏木堪称“硬通货”。

其价格之高昂,令人咋舌。

一两银子只能购得五斤胡椒,而苏木的价格,大致是胡椒的一半。

由于需求量极为庞大,深受民众喜爱,在朱允熥推行的大明新钞尚未问世之时,某些地区的百姓,甚至一度将胡椒和苏木当作“一般等价物”,用其行使“货币”的职能,在日常交易中流通使用。

朱元璋在位时,也对胡椒和苏木情有独钟,常常将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