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老朱:再输学狗叫!查案,杀无赦!(3 / 4)

退位让贤 姜阿山小树 8173 字 5个月前

人也不会往外说。

民间百姓虽可能听到些风声,却拿不出真凭实据。

最重要的是,他在清溪本地办案向来铁面无私,不徇私情,经得起查。

毕竟,那些在外地捞钱的强盗头目已经把他喂饱了。

他没必要在本地案件上冒险捞钱。

如此一来,吴肃宁自然底气十足,毫无畏惧。

听完吴肃宁的问话,前来报信的捕快,脸上浮起一抹苦笑,无奈地说道:“吴大人,实不相瞒,小的刚得到消息,执掌探听司和情报局的黑衣神僧姚大人,竟在朝堂之上,当着陛下和一众大臣的面,直接点了咱们清溪的名。”

“他说那些拐骗、绑架大明子民,把人贩卖到暹罗、蒲甘为奴的歹徒,大多来自福建清溪。”

“咱们清溪这下可出了‘大名’,都传到陛下耳朵里了,只怕不久之后,钦差就要亲自来清溪县了。”

听到这话,吴肃宁的脸色瞬间变了变,眼神中闪过一丝慌乱,急忙问道:“你这消息,究竟从哪儿听来的?可千万别弄错了!”

此前,他仅仅收到主管全省刑名的按察使司下发的公文,要求各州县严厉打击拐骗人口去南洋为奴的行径。

就连县令大老爷也专门把他叫去,郑重地谈了此事。

但吴肃宁当时只当是例行公事,并未放在心上。

直到此刻,听闻清溪被人在朝堂上公然点名,他才猛地警觉起来,后背隐隐泛起一丝凉意。

姚广孝,以一介僧人身份踏入大明朝堂,执掌着最为神秘莫测的探听司和情报局。

民间百姓向来对这类传奇人物的故事津津乐道。

毕竟,相较于那些按部就班升职的朝堂高官,姚广孝的事迹充满了神秘色彩,更能满足百姓们茶余饭后闲聊吹牛的谈资需求。

于是,黑衣神僧的名声不胫而走。

在民间的种种传说里,这位神僧可是会“法术”的。

要不然,陛下怎么会重用他呢?

吴肃宁身为县尉,自然是有些见识的,心里并不相信这些荒谬怪谈。

但他也十分清楚,这个老和尚绝非等闲之辈,手段厉害得很。

若不是如此,绝不可能以僧人的身份进入朝堂,还能成为手握重权的政务大臣。

捕快微微躬身,恭敬地回道:“小的的邻居和京城里的一位给事中是亲戚。”

“据说,之前有人因为儿子被骗到南洋,心急如焚之下,用血书向都察院写了一封求救信,恳请都察院转呈皇帝,请求朝廷出兵救他儿子。”

“都察院的官员却没有把这封信呈给陛下。可不知怎么的,消息竟被黑衣神僧得知,随后便将此事如实禀告给了陛下。”

“陛下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当即召集百官,召开大朝会。当时在场的官员多达数百人。”

“那黑衣神僧,就在所有官员面前,向陛下详细汇报了此事。我邻居的亲戚身为给事中,当时就在朝会上,听得清清楚楚。”

“这次朝廷可是动真格了!”

“一边要出兵暹罗、蒲甘救人;一边责令福建巡抚、巡按严厉约束地方,还让刑部亲自督办此案。”

“为此,他亲戚特意写信回来,千叮万嘱,让他们千万不要和那些人贩子有任何往来,免得遭受无辜牵连。”

“小的平时和他们家交情不错,他便把这事告诉小的了。”

吴肃宁如梦初醒,一拍大腿,恍然大悟道:“原来是这么回事!我说最近这公文怎么跟雪片似的,一封接着一封,好像永远也发不完。”

其实,他也并非毫无察觉。

在过去的半个月里,省里按察使司的公文、府衙通判的指令,都在不断强调要严厉打击诈骗和绑架行为。

县令大老爷隔三岔五就找他谈话,每次都神色凝重,说是又接到了省里和府里的紧急通知……

就连《大明日报》也连篇累牍地报道相关案件,字里行间都在提醒百姓,务必小心防范诈骗。

这一切的迹象,都预示着一场风暴即将来临,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只是,吴肃宁一直没把这些当回事。

他始终觉得,这不过是针对整个福建省,乃至整个大明的一项整治行动,与小小的清溪县并无太大关联。

毕竟,清溪县向来治安良好,百姓安居乐业,一片歌舞升平之景,他自认为完全可以高枕无忧。

可此刻,听了捕快这番话,吴肃宁心里“咯噔”一下,顿时紧张起来。

他怎么也没想到,清溪县这个弹丸之地,竟会成为这场风暴的中心。

吴肃宁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心中暗自思忖:自己该不会被这场风波给卷进去吧?

就在他皱着眉头,满心忧虑地思索时,捕快又接着说道:“大人,还有个消息,此次奉旨来福建查案的钦差,不是别人,正是刑部缉盗司的统领,纪纲纪大人。”

“什么?竟然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