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草民之危与朝廷大事!圣旨!(2 / 4)

退位让贤 姜阿山小树 8231 字 5个月前

士奇听闻,脸色骤变,厉声斥责道:“人命关天,亲属以血书求救,这般紧急且沉重之事,尔等怎能如此漠视,竟将其视作儿戏?”

“即便此事不属于都察院的直接管辖范畴,也理应将信件迅速移交刑部,由刑部展开调查。”

“或上呈政务处,请求朝廷定夺处理。”

“又怎能随随便便将这等关乎生死的信件,归入错误分类之中?”

“你身为御史,身负监察重任,却不严格把关,犯下如此严重的过错,你这分明就是玩忽职守!”

“你对得起自己御史的身份,对得起陛下给你的俸禄吗?”

那御史听到杨士奇这番声色俱厉的痛斥,顿时如遭雷击,哑口无言,头也不自觉地低垂下去。

其他官员见状,亦是噤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出。

整个都察院一片死寂,安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杨士奇训斥完毕,目光如炬,扫视众人,而后沉声道:“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把那封血书找出来!”

负责管理档案的书吏,听闻左都御史发怒,吓得脸色煞白,不敢有丝毫耽搁,如同一道疾风般,迅速冲进档案房。

在那堆积如山、杂乱无章的废弃书信堆里,一番紧张焦急的翻找后,终于找到了那封血书。

杨士奇快步上前,接过血书,缓缓展开。

刹那间,那触目惊心的鲜红字迹,如同一把利刃,直直地刺入他的眼帘。

“都察院的大人们,小民叩首泣血,求您为草民做主,救救我那苦命的家人!”

“草民本是大明普普通通的百姓,一家人本本分分过日子。”

“谁能想到,灾祸突然降临。”

“前些日子,有一伙人花言巧语,说海外有大把的钱财可赚,能让家里过上好日子。”

“草民的儿子一时糊涂,信了他们的鬼话,跟着去了。”

“可谁知道,这竟是个天大的陷阱!”

“我儿子到了海外蛮荒之地,就被那些黑心的恶徒囚禁起来,沦为奴隶。”

“据侥幸逃回来的人说,他们根本不付任何工钱,却每天都要做着牛马一样的重活。”

“吃不饱、穿不暖,稍不顺那些恶人的意,便是一顿毒打。”

“身上到处都是伤痕,旧伤未愈又添新伤。”

“更让人痛心的是,和我家人一起被骗去的,还有好多同乡,男女老少都有,他们也都遭受着同样的折磨。”

“恶徒丧尽天良,被囚禁之人种种惨状实不堪入目,女子遭受万般凌辱自不待言,甚至被斩手斩脚,掏心掏肺,亦不计其数。”

“言语难以形容其悲惨,只恐污了大人们的耳目。”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如刀绞,只恨自己无能,不能立刻救儿子回来。”

“如今朝廷鼓励咱百姓出海谋生计,可要是任由这些恶徒为非作歹,谁还敢冒着生命危险去啊?”

“这不是把人往火坑里推吗?”

“我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只能向大人们求救了。”

“恳请都察院的大人们,把我的这封信上呈给朝廷。”

“求陛下大发慈悲,派兵出海,救救那些被困在海外的可怜人。”

“让他们能早日回到大明的土地,和家人团聚。”

“草民在这里,给各位大人们磕头了,盼望着能早日得到朝廷的回应,救我家人于水火之中!”

这封信言辞质朴无华,通篇皆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

不难看出,写信之人应是有些许文化基础,虽非饱学之士,却也读过几年书。

这般大白话的行文风格,在当下的《大明日报》上屡见不鲜。

毕竟《大明日报》意在面向广大黎民百姓,力求让底层民众都能轻松读懂、听明白。

正因为如此,《大明日报》才能有那般大的销量。

写信之人,亦是采用了这种平实的表达方式。

然而,尽管言语平实,字里行间所饱含的绝望与哀求之情,却如汹涌浪潮,扑面而来。

加之此信是以血书写就,虽时隔已久,可当杨士奇展开信件时,仍隐隐能嗅到一丝若有若无的淡淡血腥之气,令人触目惊心。

杨士奇缓缓闭上双眼,脸上满是沉痛之色,长长地叹了口气。

随后,他小心翼翼地将信折好,轻轻放入怀中,转身便欲离去。

就在这时,刚才那名曾怒发冲冠的御史开口了:“杨大人,且慢一步。”

杨士奇闻言,停下脚步,缓缓转头,目光如炬般望向此人。

只见那御史抬手拱手,微微躬身作揖,说道:“我大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每日里发生的各类案件数不胜数。”

“这封血书求救,所讲述的不过是远在海外发生之事。”

“朝廷早有明文再三提醒,百姓若前往海外,必将面临种种风险,一切后果需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