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税务司成了“剿匪司”?前来自首!(3 / 4)

退位让贤 姜阿山小树 8187 字 5个月前

十分不顺眼,但弹劾税务司的风潮,却慢慢平息了下去。

谁也没有想到,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朱允熥却突然召朱高煦回京了。

这是不是说,太孙殿下对税务司的态度,有了转变呢?

三人皆在心中揣摩着朱允熥的话,用不经意的目光,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太孙殿下的神情。

却没有看出任何端倪。

也只能将这份猜测留在心中。

“黄子澄的案子,审得怎么样了?”朱允熥突然问道。

三人皆是心中一紧。

眼下这段时间,审理黄子澄叛国一案,已然成为了三法司最重要的任务。

今日三人一起来东宫,也正是为了此事。

只是刚才朱允熥没有询问,他们才不太好开口。

“下官等已多次提审黄子澄,但他始终拒不交待,坚称朝中并无同伙。”

大理寺卿周志清拱手弯腰,道:“黄子澄一案,令朝野人心惶惶。”

“而今,三法司每日收到的举报信不下数百封,但大多皆查无实据,却闹得天下鸡犬不宁,官员百姓,无不心惊胆战,唯恐朝中再度兴起大狱。”

“下官以为,此案不宜久拖,还须早日结案。”

自从朱允熥下令开始大张旗鼓的追查黄子澄同伙,其有意再掀起大案的谣言,便不胫而走。

有之前老朱杀得人头滚滚的“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等三大案的例子在前,洪武朝的官员,对这类大案,本就十分敏感。

眼下大家都担心“黄子澄案”会成为洪武朝第四大案,又岂有不怕之理?

朱允熥摆出来的架势,可比当初“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等几大案的架势还大得多。

眼下全国各地,到处都在检举汉奸,揭发黄子澄同党,声势之浩大,前所未有。

让许多官员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出乎他们的意料的是,这个案子查下来,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官员们一个个都被喊去单独问话,最后却大多都平安无事的回来。

这就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要知道,此前的三大案,在查案的时候,根本没有闹出如此之大的动静。

正式下旨定罪之前,很多官员都还以为自己会被朝廷从轻发落。

直到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大家才回过神来。

可太孙殿下查“黄子澄叛国”一案,似乎与皇帝陛下查案的方式,截然相反。

动静很大,非常大。

不止是朝堂,连全国各地的普通老百姓,也都惊动了。

天下到处都在查汉奸,抓同党。

《大明日报》上的社论更是一篇比一篇严厉。

可偏偏又经没有抓多少人。

看不懂!

完全看不懂!

朝中的官员,个个战战兢兢,却不知道太孙殿下究竟意欲何为。

周志清便趁着朱允熥询问的机会,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闻言,朱允熥道:“那你觉得,黄子澄在朝中有没有同谋呢?”

“这……”周志清顿时语塞。

黄子澄敢去倭国“借兵”,并与倭国签订那等卖国条约,朝中必定有他的内应。

要不然,他凭什么笃定倭国出兵能有用呢?

问题在于,这种事情,一定非常隐秘。

任何文字证据,都会被销毁,不留痕迹。

正常而言,也不会让第三人知晓。

因此,当事人如果不主动交待,外人是很难查出来的。

所谓的检举,作用不大。

“有同谋却不能将其揪出来,那便始终是一个隐患。”朱允熥的语气冰冷无比。

周志清,袁泰,杨靖三人悄悄相互对望了一眼,皆是微微摇了摇头。

这段时间,朝中的官员不少都给三人托信传言,希望三人在向太孙殿下汇报黄子澄情况的时候,向其进言早日结案。

可真正面对朱允熥的时候,三人都变得犹豫起来。

这位表面上看起来干干净净,脸庞仍略显稚嫩,像个半大少年的太孙殿下,过去一年,已经创造了太多的传奇。

对内夺得储君之位,成立大明银行,大明日报,执掌大明军事学院,连燕王朱棣都拜他为师。

对内,财权,舆论,军权,都被他牢牢抓在手中。

对外,发动战争连番获胜,倭国,北元,弹指间平定。

此前因税务司的事,不知道激起了何等汹涌澎湃的反对狂潮。

朝中官员皆以为太孙殿下会扛不住压力,将不得不退让。

可他不仅扛住了,还同时大刀阔斧的裁军,改军制,变革衙门差役制度……他仿佛根本不怕因此而激起天下大乱。

最终结果,天下没有乱,朝堂上那股山雨欲来的可怕气势,反而逐渐消散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