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一场豪赌!新的难题!(3 / 4)

退位让贤 姜阿山小树 7791 字 5个月前

熥笑道:“如今不止是普通百姓,富户大户的存进粮仓的粮食更多。”

“其中还有不少粮食,是他们多年存下来的。”

“而今都进了粮食署的粮仓,朝廷便可以集中调配。”

“有这些粮食,到明年秋收之前,大明绝不会有少粮缺粮的危机。”

朱允熥对此十分笃定。

民间大户富户的存粮,数量其实十分庞大。

只是以前不管有啥大饥荒,天灾人祸,他们都会藏得紧紧的,绝不会拿出来救济没饭吃的人。

一边是饿殍遍地,一边是富户的粮仓里堆满了粮食。

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如今,那些富户大户见将粮食储存到粮食署的粮仓有利可图,便也跟着存了进去。

粮食到了粮食署的粮仓里面,朝廷就能统一调配,杜绝这样的情况发生。

有了这一笔存粮,就算今年大明消耗的粮食大增,也不可能会缺粮。

至于明年的粮食增产,朱允熥更是信心十足。

科学院能不能将有效的农药研制出来,这不一定。

但今年投钱兴建的大量水库,可不是白建的。

有了这些水库供水,原来许多不适宜耕种的地区,都能种上粮食。

说到底,要让粮食产量增加,无非是两条。

一条是提高单位面积的粮产量。

二则是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修水库既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也会极大的增加粮食播种面积。

因为原来由于供水灌溉问题而无法正常耕种的土地,在修建水库之后,有了水源灌溉,就能垦荒播种了。

不仅如此,以前供水不足而造成亩产量很低的土地,供水增加之后,亩产量也会大幅提高。

灌溉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他的信心,则来源于大明现在的人口。

经历了元末战乱,此时大明的人口仍然不多,人均耕地面积很大。

同样的耕地面积,只要好生加以利用,哪怕再养活多两三倍的人口,都不是问题。

这里还有另一个关键是,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大明婴幼儿的成活率不高,人口并不会在短时间内爆炸性增长。

自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十分特殊。

虽然经历多年战乱,但与历史上战乱造成人口大幅下降不同,那段时间,人口还一直在稳步增长。

究其根源,最重要的是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让婴幼儿的成活率有了质的变化。

与此同时,粮食产量和土地利用率却并没有什么变化。

于是便陷入了一边人口迅速增长,一边老百姓却越来越穷,越来越吃不饱饭的怪圈。

这在整个华夏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医疗卫生条件的改进速度,远远快过建水库及开垦荒地的速度。

增产的粮食,被多出来的人口消耗一空。

粮食年年丰收,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水库也建了无数,百姓却仍然很难将肚子吃饱。

因为人口数量增长得更快!

但大明的情况,显然不一样。

目前的医疗卫生条件,短时间内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青霉素之类的,也没有被发明出来。

人口虽然一直在增长,但速度却不会特别快。

此时大力建水库垦荒地,提高粮食亩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它们的增长速度,完全可以大幅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

“太孙殿下运筹帷幄,一切尽在掌握,下官钦佩。”夏原吉拱手道:“目前大明银行资金充足,又有倭国进来的大批白银作保证金,建设所需的钱,大明银行都可提供。”

朱允熥微微点头。

这也是他的底气所在。

有钱,有粮,无论做什么事都不慌。

杨士奇道:“眼下倒是有一桩新的难题,据苏州府上报,有不少人将银钱存入大明银行,粮食存入粮食署的粮仓,如此一来,自家看起来便‘家徒四壁’,以此来逃避朝廷的税赋。”

大明并没有成熟的身份系统,老百姓出门会持官府发的“路引”,但路引并不是身份证,两者之间有极大的区别。

官员的牙牌倒是和后世的身份证十分相似。

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大明银行存钱,还是粮食署存粮,虽然都有登记身份,却全凭客户自己随意填报,没有核验。

取钱取粮的凭据,以银行发的存单或粮食署的粮票为准。

存款实名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后世实行实名制存款,都是21世纪才逐步实现的事情。

没有计算机网络辅佐,存款实名制便不可能推行。

且不说没有照片,无法验证真假的问题,就是有相应的实名资料,没有电脑检索,要从资料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