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草原部落从此永远爱好和平,永远只会载歌载舞,不会再拿刀枪和弓箭南下侵掠大明,就必须让他们知道大明军队强大与可怕。
让他们知道,得罪大明的后果,是他们万万也承担不起的。
只是朱能并不着急,新军将士一路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先休息几天再说。
二来嘛,恩克虽然降了,但后续该怎么处理草原部落,朱能也并不清楚。
他只管领兵打仗,善后的处理,可不是朱能擅长的事情。
这需要上报朝廷,等朝廷那边做决定。
反正恩克既然降了,就要负责解决几千明军的粮草问题,他并不急着回师。
但捷报要早日传回去,让太孙殿下放心。
“将军说得极是,所有不臣服大明的部落,都应该全部铲除。”
下方,各部落首领对朱能的话,报以极为热烈的响应,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欢快无比的神情。
自己降了,若是别的部落不跟着降了,那自己岂不是成了别人眼中的“元奸”,成为了背叛草原部落的人吗?
那怎么能行呢?
必须大家所有人一起降!
对于那些胆敢不降大明的部落,就该全部灭掉。
将他们的战士统统杀掉,将妇人和孩子抢过来,给自己的部落做奴隶,将他们的牛羊马匹都变为自己部落的财产。
到时候,自己的部落将变得更加强大。
草原上也没有人敢说自己是“元奸”,是草原的叛徒!
如果不清除那些部落,等大明天军一撤,恐怕他们就会遭到草原上牧民的唾弃,以及其他部落的群起围攻了。
必须让他们全部都归顺大明!
这就是眼下众部落首领的心态。
大家同为草原部落,有福我先享,有难一起当。
老子都投降了,你竟然不投降,你岂不是会在心里骂我是“元奸”?
我的名声还要不要?
你这样决计是不行的。
必须大家一起投降!
不投降的,就别怪兄弟我心狠手辣了。
“你告诉我乌格齐哈什哈部落的所在地,让周边的部落,挡住他们逃跑的路,等过几天,将士们都休息好了,本将军便出兵,灭了乌格齐哈什哈的部落。”
恩克闻言,顿时喜出望外,立即便去布置了。
……
另一边。
朱棡调集了十余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关。
身为藩王,他本来只有直属三卫兵马能自己随意调动。
但朱棡坐镇太原多年,周围各卫所里面,皆是他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将领。
更何况,还有傅友德这位军中威望极高的老将在。
一听到晋王调兵出关,各卫所的将领,便立即率军赶至。
这种现象,在明初其实很普遍。
后来朱棣造反,以八百府兵起事,杀了朝廷监视他的大臣,北平附近的军队,便都跟着朱棣一起反了。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在朱标死后,要对功勋武将痛下杀手,而不是仅仅解除他们的兵权,让他们回家怡养天年。
说白了,解除兵权对这些人根本没用。
他们能凭借自己在军中的人脉和个人威望,不用朝廷下发命令,也照样指挥千军万马。
毕竟,军中有无数曾经在他们麾下当过兵的亲信。
如今朱允熥虽然在进行军改和裁军,但才刚刚起步不久,尚未完全掌控所有大军。
边关地区的推进更是缓慢。
各卫所的将领明知朝廷有严令不许派兵出关,可晋王一声令下,他们马上便将朝廷禁令丢到一旁,听从晋王的号令了。
为了防止被新军和北元发现,大军出关后,朱棡派出了大量或三五人,或十几人为一队的精锐骑兵,清理可能靠近大军的游牧民,避免暴露行踪。
另一方面,他的大军,也只能远远跟着,不敢距离新军太近。
直到这天,朱棡终于听到了大炮轰鸣的声音。
声音极远,甚至都听不太分明。
反复倾听,仔细辨认后,才最终确定。
“张辅的军队,终于与北元交上手了。”
朱棡喜出望外。
“新军士兵都是精锐,又有马车作为倚仗,可以挡住北元骑兵的冲锋,他们之间的战斗,会持续很久。”
傅友德凝望着远方道:“听这声音,我军离战场的距离刚刚好,可以令三军将士先行休息,养精蓄锐。”
“等两个时辰出发,待抵达战场时,应该刚好便是双方大战结束之时。”
朱棡微微点头。
北元灭掉张辅的三千精锐新军,必定精疲力尽。
到那时候,自己的大军再发起进攻,就能取得一场空前的大捷。
张辅和三千新军战士,都会战死,成为这场大捷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