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定策!赌气出走的老朱!(2 / 3)

退位让贤 姜阿山小树 5719 字 5个月前

下有对策。

各府县的衙役,于朝廷诸位高官而言,自是卑微低贱的存在。

但对底层百姓而言,手握权力的衙役,可是老百姓绝不敢招惹的。

拥有令老百姓惧怕的权力,他们便有无数捞钱的手段。

没有一分钱报酬的白役,都有人争抢着去当。

朝廷规定白役最多只能服役一年,随后便要轮换。

可实际上,有些地方想出了投机取巧的办法,那便是每年更改一个名字。

今年叫李二,明年叫李三,后年叫李六……

上报给朝廷的衙役人员姓名,便不相同。

借此蒙混过关,赖在官府衙门持续服役。

这种状况,在各地衙门当中,并非罕见。

由此也能够看出,当衙役是许多人一心向往之事。

要知道在明初之时,朝堂上的高官,有不少出身于胥吏。

半晌过后,杨士奇方才回过神来:“地方官府衙门的正役无法安排如此众多之人,若让他们去做白役,情形恐怕更为糟糕。”

他曾长期于底层社会生活,对胥吏之害了如指掌。

正役或许还有些忌惮,担忧被人告状而丢掉工作,白役则更为狠辣。

毕竟,他们无法从衙门领取报酬,只能依靠自身想方设法“捞钱”。

一个县,往往仅有数十个正役。

全国一千多个县,加起来也不过几万人。

老朱在全国设立了三百多个卫所。

依照规制,每个卫所约五千六百余人。

三百多个卫所累加起来,总计有一百八十余万军队。

即便只裁撤三分之一,全国的衙门,也难以安置这么多人。

更别提,原来衙门的胥吏,也不能尽数裁撤。

总得有熟悉衙门各项事务的人引领,不然,那些退役归来的大头兵,无论何事都可能弄得一塌糊涂。

朱允熥笑道:“朝廷可增加各地衙门的衙役编制,另外再设置能够领取薪水的帮役。”

“至于当下无报酬的白役,其中出色者可转为正役或帮役,余下之人,全部裁撤。”

地方官府衙门的工作极为繁重,此前的人手根本难以满足需求。

以“白役”来从事这些工作,表面上看,能够为朝廷节省银钱。

这也是老朱如此安排的初衷所在。

卫所军队通过屯田养活自身,国家便无需支出军费。

官府衙门使用免费的白役,朝廷也无需支付薪俸。

老朱始终难以摆脱老农朴素的思想,能节省一分是一分。

不花费钱财便能将事情办妥,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但实际上,人性不可违逆,如此行事只会导致乱象频生。

军队屯田致使军队逐渐丧失战斗力。

白役不发放薪俸,他们便会自行设法捞取钱财。

在朱允熥看来,这些皆为弊端,必须大力改革。

他心中早有成竹,此刻讲来,亦是条理清晰。

“裁军后的安排,可分为三类。”

“其一,给予遣散银子。领了银钱后,任其自行离去。”

“其二,分配田地,给予与原军户时相同份额的屯田。得了田地,以后又无需再赴前线浴血拼杀,他们又怎会有怨言?”

“其三,转为各地衙门的正役或帮役。”

“至于将领,一部分转为相应的地方官吏,一部分进入大明军事学院读书深造,日后编入新军。”

“倘若他们皆不愿,也能够领取一笔银钱,归家安享余年。”

“又或者如军屯一般,分配相应的田地。”

“只要士兵和将领在裁军之后,皆能安置妥当,便无需担忧军队生乱。”

“裁军和整肃军纪可同步进行。”

“只保留精锐之兵。”

“全国所有的兵马,皆似如今大明海军一般,待遇高,前途好,又何愁不能做到军纪严明呢?”

“到那时,税务司查税,军队便不会再成为阻碍了!”

杨士奇再度呆住,他猛然响起外面的新军将士,仅以一万人,便能不费吹灰之力的征服倭国。

如果大明的军队,都有这般战力。

那大明军队的数量,确实可以大幅度裁减。

“太孙殿下的治国之能,远超卑职万倍。”

“如此安排甚是妥当。”

“只是,要做成此事,所需的银钱,恐怕并非小数。”

朱允熥笑道:“这就得依靠你的大明银行了,先行贷款垫付。”

“后续朝廷每年皆有巨额商税收入,不必忧心还款之事。”

这便是有钱的益处。

若无银钱,他所有的规划皆为空中楼阁。

“太孙殿下谋算周全,胸有成竹,卑职钦佩之至。”

他们于马车上交谈着,不知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