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你可愿为天下苍生,背千秋万载之骂名?(2 / 3)

退位让贤 姜阿山小树 6060 字 5个月前

之色更浓。

吴王能有什么事,要这般小心谨慎的保密呢。

还是说,他又想了什么坏点子,故意来坑自己。

此人虽然年少,心智却是极深无比,不得不防。

但这个念头刚起,转瞬想起自己如今已是草民,并且被献王误会甚深,难以再解释清楚,以后也无法为献王办事。

吴王专程来坑自己一个无用之人,似无必要。

“殿下究竟有什么话要说呢?”方孝孺问道。

“本王来请方先生助我。”朱允熥慢条斯理:“此举亦是助方先生自己,让方先生能实现毕生抱负。”

方孝孺皱眉:“草民刚才已经说过,不会接受殿下的邀请。”

朱允熥摇头:“本王之前也说了,不会请方先生出来助官,你也不适合做官。”

“但有一件事,很适合方先生去做。”

一个人在不同的位置,就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方孝孺当官不行,谋略更是一塌糊涂。

但是,他读了一肚子的书,在天下读书人中,亦有极高的声望,自然不会没有一点用。

关键是怎么用,如何用!

方孝孺双眸看着他,没有接言。

朱允熥淡淡道:“本王看过方先生的文集,方先生认为天下为公,主张恢复春秋之前的井田制?”

方孝孺眸子微闪:“天下之害,莫过于不公。”

“天下之不公,莫过于土地兼并。”

“富者田连迁陌,穷者无立稚之地。”

“穷人或因疾病,灾难,或为了抚养老人与小孩,耗尽全力,有时又不得不卖出赖以为生的田地。”

“如今的大明,刚经历数十年乱世,死者无数,尚且有田可耕种,此事还不算严重。”

“但用不了多少年,承平渐久,人口增多,历朝顽疾,就会再度浮出水面。”

“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及至最后,穷人一无所有,活不下去,便只能揭竿而起。”

“试想,若当初洪武皇帝家中仍有数十亩良田,可会投奔义军,至今日而有大明天下?”

一提到自己的政治主张,方孝孺的话匣子顿时打了开来,侃侃而谈。

朱允熥哈哈大笑。

“你说皇爷爷当初是活不下去了,走投无路,才起兵造反?”

“难道皇爷爷不是为了救天下苍生于水火,才奋不顾身,不顾个人安危荣辱,反抗前元暴政吗?”

“你这么说,可是在诋毁当今陛下圣誉。”

“本王就算据此将你即刻逮捕下狱,甚至砍了你的脑袋,也是可以的。”

方孝孺脸色微变,自知刚才一时激动不察而失言,不该拿当今皇帝陛下举例。

正忐忑不安之际,却听朱允熥骤然话锋一转:“不过,你说得也不错。”

“若不是活下去了,若是皇爷爷当初家里有百十亩良田,足以养家糊口。”

“别说是起兵造反了,就是谁敢造前元朝廷的反,他都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有好好的日子过,谁又不希望安安稳稳过一生?”

“又岂会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起兵反元呢?”

“不都是因为实在活不下去了,才下定决心反了吗?”

至于什么为了天下苍生,什么为了拯救千千万万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穷苦百姓,所以不计个人生死,奋而起义,那当然是给自己脸上贴金,为自己立牌坊的漂亮话。

实际上嘛,就是老子活不了下去,左右是死路一条,干脆反了!

方孝孺脸色缓和了许多。

吴王都老老实实承认了,这里又没有第三人,那便没啥事了。

他振声继续道:“要使穷人有生计可以维持,江山才可稳定,天下才不致于陷入战乱。”

“唯有复周礼制,恢复井田。”

“令天下田地皆不可买卖,穷人富人皆有恒产。”

“如此才可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

“天下事,不患寡而患不公。”

“向使家家户户田地皆一样,则天下大同。”

“穷苦百姓再不会无立稚之地,也就不会再有人造反,天下从此永远太平。”

你这是共产主义思想萌芽啊!

朱允熥在心中暗叹。

他对此并不奇怪。

中国历史上,关于“天下大同”的思想,由来以久。

虽然具体表现各有不同,但大体上又相差不大。

北宋末年,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更是明确喊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得到了无数人的响应。

也足以说明,百姓心中早就有这样的念头。

方孝孺是井田制的坚定支持者,说白了,也就是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贫富相等。

可是将王莽走过来的路,再走一遍,有什么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