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军情紧急?真假军情 ?(3 / 4)

退位让贤 姜阿山小树 8334 字 5个月前

队,便能轻松不费力的击溃北元大军。

然而,此刻的燧发枪还没有最后定型,还有一些小毛病需要解决。

何况即使是正式定型生产了,以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生产的速度也不可能很快。

生产之后,还需要装备军队,并训练与之对应的新战法。

这些都需要时间。

可北元在这个时候南下,他又哪里还有时间呢?

正当朱允熥一阵阵心烦意乱的时候,有人从外面进来,送上一封紧急奏章。

杨士奇接过来,翻开一看,脸色顿时为之一变。

朱允熥问道:“何事?”

杨士奇将奏章递上,道:“这是晋王请求离京的奏章。”

“晋王说北方边境吃紧,北元即将大举进攻河套地区。”

“他身为塞边藩王,那一带又是他的防区,为大明镇守边疆,乃是职责所在,义不容辞。”

“故即日起,率轻骑护从,离开金陵城,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山西太原,坐镇指挥诸军,抵抗北元侵袭。”

朱允熥脸色一沉,接过奏章扫了一眼。

晋王已经先自行离京了。

好巧啊!

“他这分明是故意为之!”朱允熥冷哼道。

朱棣的主动拜师,让晋王朱棡陷入了两难之境。

同样身为统率千军万马的藩王,同样是叔叔。

朱棣拜了朱允熥为师,那他也要不要拜呢?

拜,朱棡不甘心。

不拜,恐怕会让老朱不高兴。

此时借着北元南侵的名头为由,离开京师,完美避开大明军事学院开学的时间,也就没有这个难题了。

“确实如此!”杨士奇苦笑道:“但人家的理由十分充足,我们也说不出什么反对的话。”

见朱允熥的神色仍不见好转,他劝道:“殿下既然要接掌大明江山,就要承神器之重。”

“储君之争,不过是第一步而已。”

“晋王麾下大将如云,兵强马壮,他又素来得陛下喜爱,其野心恐怕不小。”

“甚至那日殿下遇刺之事,未必就没有他的参与,只是我们难以找到证据罢了。”

朱允熥心中念头闪烁。

历史上的朱允炆,怎么被册立为皇太孙之后,就没有这么多的阻碍呢?

好像一切都顺风顺水一般。

而自己,却处处危机,步步惊心。

但很快,他又察觉不对。

老朱在朱标身死,朱允炆被册立为皇太孙后,借着蓝玉案为由,大肆屠戮功臣勋贵。

这其中,又有多少刀光剑影,又有多少明争暗斗,多少人身首异处?

只不过,最终都化作了史书上寥寥无几,简简单单,风轻云淡的记载。

再翻史书时,表面上竟看不出任何波澜。

可身处其中的人,感受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

秦王、晋王亦先后身死……

他们的死,是否又还有不为人知的真相,埋藏在历史的深处呢?

朱允熥长长吁了口气。

高处不胜寒。

欲承神器,必受其重。

朝堂上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势,哪一天能停息呢?

别说他还只是监国,就是成了皇帝,也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

杨士奇道:“殿下宜早做决定,究竟是让那些大将快马加鞭,返回北方边境,指挥大军,防范北元南下,还是在军事学院照常入学开课?”

朱允熥也感到难以决断。

军事上的事情,若以事后的眼光来看,都非常简单明了。

但身在局中,则是完全不一样的。

情报有很多,哪一份是真的?哪一份假的?

你如何判断?

判断不了,又如何做决策?

这些才是最难的。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可是,又如何能做到知己知彼呢?

就算搜集再多的情报,最终也一定有许多是真假难明,虚实难辨。

只能依靠决策者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来做分析和决断。

军事迷雾是千古永恒的难题。

何况他此际在金陵城,距离北方边境足有数千里之遥。

又从来没有处理过类似的事。

半晌后,朱允熥沉声问道:“杨先生的建议呢?”

杨士奇思索了片刻,道:“依我之见,殿下可挑几名大将,令他们即刻前往北方边疆,坐镇指挥诸军,以备不测。”

“其他人则仍留在金陵城,参加大明军事学院的开学典礼,向殿下行拜师大礼。”

“只是哪些人该去,哪些人该留,仍不太好确定。”

按常理来说,自然应该将在军中威望高,打仗厉害的派出去。

可若这些人派出去了,留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