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3章 各有侧重(1 / 2)

越往南温度越低、气候越干燥,且山脉纵横海拔很高,耕地面积较少。除了铜矿和银矿之外,并不太适合大规模移民。

中美洲的陆地面积比较小,岛屿众多,目前能利用的自然资源不是很丰富,交通最不便利。但是它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最便捷的通道。

朕的想法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向西争取利益最大化,向东争取土地最大化。

具体来说就是利用战争获胜,逼迫欧洲各国和谈,积极创建新秩序,用经济手段和贸易这把钝刀子慢慢割他们的肉。同时在土地方面可以放弃大部分要求,尽量不去刺激他们,让软刀子计划更容易实施。

与之相反,在美洲大陆上帝国要把最富有、最有战略意义的土地全拿到手,谁敢拦着就和谁兵戎相见。

因为那是片无主之地,至今为止北美洲大部也没有国家。中美洲和南美洲仅有的国家也让西班牙人给灭了,谁抢到手就是谁的。

哪怕现在还不能大规模开发,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生存空间,现在不抢以后就没机会了。

另外朕还要告诉诸位爱卿一个比较大的变动,远征军的最终目标并不是秘鲁总督区,或者说不是全部。他们最终应该占领的是北美洲的沿海地区,以及中美洲的部分重要港口!”

今天的御前会议很有意思,在大战略问题上一直主张以理服人、反对穷兵黩武的文官们普遍成了鹰派。

坚决主张趁热打铁继续西进,打垮波斯和奥斯曼,逼迫俄罗斯和波立联邦臣服已经算比较温和的了,横扫欧洲才是他们的真正企图。

而一向以强硬著称的军方,却在这个时候变得畏首畏尾起来,别说染指欧洲大陆,甚至连战线都不想再向前挪动一步。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角色互换,洪涛能理解,也不见怪。文官们毕竟都是纸上谈兵,不了解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比较多的感性让他们容易为了声望去热血冲动。

反倒是从尸山血海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武将们更理智,深知见好就收的道理,也更清楚自身实力,在没有能力一锤定音之前坚决不愿意用成千上万士兵的生命冒险。所谓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在他们眼中并不值得称道和仿效。

那该不该看着文官和武将之间发生对立呢?按说应该是皇帝们喜闻乐见的。纵横术中明确指出,只有让朝臣们都忙起来,互相撕咬、互相攻讪,当皇帝的才能坐稳宝座。

只需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当一当和事佬和裁判,就能左右逢源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顺势还能借官员们的手,把比较有威胁的人从物理上彻底抹除,进一步稳固地位。

洪涛学过纵横术,还不止一次,但他始终也没学好,除了懒之外,还从内心非常抵触。这些招数都是在倡导人性最丑恶的一面,说白了就是比谁更无耻、更无情、更不是人,谁就更容易成功。

如果当皇帝的带头搞这套东西,势必会引来官员们的效仿,然后慢慢扩撒到民间。久而久之,相对还比较纯粹的道德体系会被污染,成了人人都为自身利益不择手段的社会,坏人处处受益、好人寸步难行。

虽然这么干对自己并没有坏处,甚至好处多多,洪涛仍旧不想尝试。穿越人士比古人懂得多、起点高,如果仍旧为了一己之私不择手段那就太低档了。有时候保留一些执念,看上去很笨很傻,从长远角度衡量却不一定是坏事。

所以洪涛直接就不装了,当着一屋子朝廷重臣的面直接否定了文官们的建议,顺势也把他们成为千古名臣的梦想给碾碎了。

不过洪涛也没太简单粗暴,接下来就是苦口婆心的一番分析。好坏优劣样样都讲清楚,尽量寻求团结一心的局面。

“……可、可是陛下,欲取北美洲,为何又要先下南美洲?此声南击北之计莫不是还有深意?”

这番话若是放在三十年前,朝堂里能吵成一锅粥,御史言官们一天能上三份奏疏请皇帝收回成命顺应民意。

然而现如今皇帝大权独揽、说一不二,能放下身段与朝臣们商讨国策已经算很温和了。况且还做了如此详尽的说明,当臣子的再不知道收敛,岂不成了故意作对。

不过也不是人人都甘当应声虫,大学士李如樟就比较头铁,还要在鸡蛋里挑骨头。

“非不愿,实不能也!诸卿可能还不知道,北美洲的人口全算上也超不过六七百万,西海岸更少,怕是连百万都没有。这么点人,分布在两个大明本土的面积里,走一天可能都碰不到一个人。

远征军如果先去占领北美洲西海岸,除了能在墨西哥西部遇到点抵抗之外,大部分地区都是易如反掌。

可登陆容易,站稳脚却更难了。几万大军想在没有城市村庄、没有人口、没有大片农田的地区活下去,从吃喝到建筑材料都得靠海运。说句实话,帝国目前还真没这个能力。

而西班牙人在美洲西海岸的实力基本没有损失,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动进攻。这样一来远征军得一边建造营寨一边砍树修路一边防备敌人,再强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