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3章 冤大头(1 / 2)

不明不清 第十个名字 2478 字 22小时前

那些该死的东方人居然在沙滩的堡垒。人就藏在里面射击,只要弹药枪支够用,十几个人就能挡住几百人的冲锋,并给进攻队伍造成极大杀伤。

用炮轰没用,就算炮弹准确命中地面上的堡垒也会被弹开。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凌晨或者夜间的大雾,或者人造烟雾,以连续不断的冲锋靠近,找到入口近身搏斗,靠数量优势取胜。

然而大雾不是想来就来,即便来了也不一定能找到入口,还得冒着枪林弹雨挖掘爆破。那300米沙滩就是这么一点点啃下来的,每前进一米都要付出多条人命。

如果让他来选择,不用犹豫,只有一个字,撤!科恩说得很明白了,这场战争本不该发生,双方也没什么仇恨,就是大明帝国皇帝和欧洲各国国王因为生意价格谈不拢才大打出手。

为了财富是可以冒险,但战争是最后的手段,自己和士兵们没义务为国王和贵族们多一点讨价还价的筹码,就把小命断送在这个连名字都没有的破沙滩上。

可是进是退自己还真做不了主,仗打到了这个份儿上恐怕谁都做不了主。浩浩荡荡的出来了,装备买了、武器买了、辎重买了,结果啥都没抢到手就回去,欠了一屁股战争债该由谁来偿还呢?

现在是能赢要打,不能赢也要打,只有打了才能得到结果,有了结果才好分赃,或者分担责任。

“如果……我是说如果大明帝国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会不会继续封锁亚洲海域,从西亚或者北方向欧洲扩张?”

科恩的大概表述伯恩哈德基本听明白了,总体上讲比较悲观,是个标准的失败主义者。

但现在谁是什么主义并不太重要了,做为联军总指挥官,在即将开始的重要会议上必须明确表态,到底该继续进攻争取胜利还是及时收手保存实力。一旦选择失误,这口大黑锅就有可能扣在自己头上了。

“按照大明皇帝之前的说法,他更倾向于建立一套由他主导的贸易体系。在利益方面肯定是偏向大明帝国的,但也不会让欧洲各宫各国吃太大亏。

我大概计算过,如果可以达成协议,欧洲可能还会迎来一段时间经济繁荣。尤其是在机械制造、金属冶炼、纺织和医药方面,通过贸易可以获得更好的技术。

请不要吃惊,我只是由衷佩服他的大胆、魄力和执行力,对他个人并不赞赏,尤其在道德方面。

他是个虚伪的杀人狂,在菲律宾群岛南部、安南、苏门答腊岛和缅甸等地,直接或间接杀死了几十万土著。手段非常隐蔽且残忍,如果真有上帝的话,他应该马上去地狱!

他还是个无神论者,不相信世界上有任何神灵,深度仇视各种宗教。凡是被他控制的地区都会被大规模移民,然后用半强制性的教育体系和政策普及汉语并互相通婚,慢慢抹杀各民族的文化,以达到只有一个大明的目的。

但公平的说,他对扩张并不是特别热衷,从登基到现在三十多年了,与大明接壤的朝鲜、哈萨克和布哈拉汗国、缅甸、澜沧国、大城王国并没有遭到入侵,隔海相望的日本、琉球、文莱苏丹国等也保持了独立。

实际上这位皇帝是非常挑剔的,凡是被他看中并被强行吞并的地区和国家都有一个显著特征,要不物产矿产丰富、要不地理位置优越。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国民谋取更多利益,从这一点上看他是个很敬业的皇帝。

向欧洲各国提议建立世界新秩序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只有让货物和货币流通起来,才能让国民有更多的工作可干,挣更多的钱。

在这个问题上我是支持的,在他的新秩序体系内不光大明百姓能受益,欧洲各国百姓同样会获得好处。只有各国王室和贵族们会受很大损失,这也是他们坚决不同意谈判并积极发起战争的主要原因。

如果没有秘鲁总督区,为了报复欧洲各国,他确实有可能把战争扩大化,比如彻底打垮奥斯曼或者俄罗斯人,然后大兵压境,逼着欧洲各国加入新秩序。

实际上从恩鸟城被将军攻占时起我就在考虑这个问题,以大明帝国充足的人口和国库储备,还有非常高效的武器制造产业,不应该连几十万军队都征召不了,完全可以向关键节点派遣更多军队。

现在这个问题终于有答案了,新大陆!大明皇帝可能从知道要开战时起就做好了攻打美洲西海岸的准备,所以才会显得兵力不太充足。

他从来也没想向西扩张,在西边的战线上基本全是在防御,故意让人觉得兵力空虚。然后派遣大军向东,不声不响的一口吃下秘鲁总督区。

现在的局面已经很明朗了,不管是否停战,西边的战线大概率会保持原样,秘鲁总督区甚至更多新大陆地区会成为大明帝国的海外领土,绝对不会通过谈判归还。甚至有可能增派更多军队,在新大陆上继续大打出手。

理由很简单,那里有他需要的东西,比如银矿、甘蔗和烟草种植园。说真的,他到底想要什么可能没人能提前猜到,我只能确定他想要美洲,或者一部分,或者全部。”

有关大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