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还是很合算的。
“赵理事长,我们都不用你说,从这一季我们就开始种植【南光四号】。”
“你不能这样啊,这一季我还是种植的【南光三号】,以前剩余了不少种子,这一季全都用上了。”
“是啊,过渡期是不是能二者兼顾?两种品种的稻谷你们一起收购吧。”
这一季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人种植了【南光四号】,可还有大量的农户依然种植了【南光三号】。毕竟买回去的种子不见得一次能用完,储备种子也是常见的事儿。
赵金生只好和种植了【南光四号】的农户重新签订了合同,以前签订了种植【南光三号】的农户,还在合同期内,社里还得继续执行。
他觉得很头疼,回去之后向方唯讨教对策。
“这事儿简单,你让米厂再重新设计一款包装,用【南光四号】稻子加工出来的大米,可以在包装上加【臻选】两个字。
这一季不是还有很多农户种植了【南光三号】吗?用这种稻子加工出来的大米继续用老包装,这样的话,就不会产生混乱。”
两种稻谷的价格不一样,所以大米的销售价也不一样,最好的区分就在包装上。
赵金生一听,觉得这个办法很好,随即去了米厂,让他们赶紧搞出来一款新的包装袋,等秋收过后会用的。
就当大家在忙忙活活的时候,上面下达了文件。
这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存续了二十来年的人民公社宣告结束,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方唯很罕见的召开了全体社员大会,通过各大队的广播系统,将文件精神传达到了每一个社员。
“上级决定撤销公社、大队和生产队,然后设立乡镇、行政村。”
方唯一字一句的念完了文件,然后去了会议室,继续开理事会会议。
公社改乡镇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撤销大队和生产队这两级,然后建立行政村,三级管理变成了二级管理。
毕竟在分田到户之后,大队和生产队两级差不多名存实亡了,所以农村的基层组织肯定要重建。
当年合作社的情况有所不同,方唯希望大家早做准备,在这个过程中积极配合上级的工作,在一些职权有冲突的地方,尽量多协商。
第二天。
方唯和赵金生等二十来个人,来到了郑先发的办公室。
郑先发和郑虎把大家请到了会议室,随即开始开会。
“方支书,各位,以后咱们瑶岭公社就正式改为【瑶岭乡】,上级根据你们合作社的实际情况,决定成立九个行政村。
行政村的班子你们自己配备,然后上报乡里和县里,村支书就由以前担任过大队支书的同志担任。但有一条,担任村支书就不能在合作社担任理事。”
郑先发讲了一下这次公社改乡镇的原则,随后针对合作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他和郑虎闲了这几年,终于开始忙活了。最近全公社十来个人全都忙得团团转,基本上是脚不沾地,加班更是常态。
公社从上到下一共只有不到二十个人,等改成了瑶岭乡,据说还要增加一部分人手。
方唯等人做了详细的记录,回去之后也纷纷行动了起来。
好在各大队都不缺办公的房屋,首先就成立村委会,村支书和村委委员的人选很快就上报到乡里和县里。
对于合作社来说,其实变化不大。
以前整个瑶岭公社有17个大队,也就意味着有17个大队支书。除了部分人担任了理事会理事,从其他的人员当中挑选出来9个人担任村支书并不难。
骨架还是以前公社时期的骨架,人也是那些人,只不过换了一个说法而已。
但乡里的变动较大,尤其是人员在短期内就增加了一倍多,达到了40人。乡里直接管理各个行政村,在有些事情上面就难免会和合作社发生冲突。
合作社事实上就有一部分管理职能,社员们有什么问题也习惯了找社里,所以乡里在某些方面打风工作并不好开展。
“这恐怕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大家对乡里的干部都客气点,有事好商量,不要让人家难堪。”
方唯给合作社的中高层做了交代,想尽量和乡里打好关系。
但其实他的心里也很清楚,由于合作社与乡里在部分职权上有重叠,发生矛盾是在所难免的。
以前,郑先发和郑虎都不大管事,对于合作社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的态度。但现在乡里的人员多了,分工开始细化,他俩同样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
公社改乡镇,在一片忙乱中完成了初步的工作。
合作社所有的工作都没有受到影响,依然在按部就班的发展。社员们对于合作社的支持可不是吹出来的,而是打心眼里自觉的维护社里的利益。
时间匆匆。
又到了采摘辣椒的时节。
张楚亲自带人在全县收购辣椒,当然,这个收购是有条件的,农户种植的必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