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供不应求,润物细无声(2 / 3)

吃和糕点,喊来服务员问了一下,居然还有真空包装的【酱肘子】,那必须带两个回去。

吃完饭,两人就去了公司。

方唯下午听取了方平和林汉阳等人的工作汇报,抽查了部分账目。

目前家具公司的专卖店已经开到了很多大城市,拥有各类员工2000多人,实现年销售收入3个多亿,是省内有名的家具龙头企业。

公司的管理日趋规范,基本上没有违规的情况发生。

方唯感到很满意,随后和盘莲花一起开车去了湘陵市,查看了一下这边专卖店的情况,然后就返回了社里。

“支书,咱们的【南光三号】稻种火了,前来求购稻种的客户络绎不绝,可惜咱们的产量不够了呢。”

回来后,方唯歇息了一天,便到社里上班。

赵金生等人纷纷来到了他的办公室,既开心又有些遗憾。开心的是【南光三号】稻种成为了香饽饽,遗憾的是产量不够。

这就注定有不少人买不到稻种,搞得大家的怨气都不小。

“相对而言,培育【农优76】稻种的经济效益更好,现在的产量分配是合适的,稍微控制一下供应对咱们有好处。”

方唯不以为意,暂时他也没有能力扩大【南光三号】的产量。

地里的稻子都长得老高了,也不可能改变种植的稻种比例。至于下一季,大概率还是维持五五开的样子,【农优76】稻种和【南光三号】稻种一家一半。

赵金生等人都有些遗憾,但现实情况就是这样,合作社加育种中心一共四12万亩水田,这个种植面积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

大家随后又聊了一些别的话题,便纷纷离开。

方唯坐下来看了一会文件,临近中午的时候,开车去了一趟二姐家。

“阿姐,我刚从省城回来,给你带了一些当地的土特产。”

方唯进门把手里提着的东西放下,没过多久田炳义就从外面走了进来。

“老三,听说你们的【南光三号】稻种很畅销啊,搞得我都想培育稻种了。”

“姐夫,开什么玩笑,你们培育蔬菜种子不香吗?收益可比培育稻种高得多,又不愁销路。”

田炳义开了玩笑,其实让他改种稻种他也不会干的。

蔬菜的种类很多,随时可以调整育种的结构,不存在滞销的问题。现在全大队大概有一半的农户加入了互助组,田炳义等人摇身一变变成了蔬菜育种专业户,收入比以前高了不少。

“老三,你等着,我去抓两条活鱼回来,中午咱们喝两杯。”

“喝酒就算了,我等会还要开车。”

方唯摇了摇头,说自己不能喝酒。

田炳义倒也没劝,但还是出去拿了两条活鱼回来,中午做了一大盆的香辣鱼,再加上几样小菜。

“吴家兄弟进去了两个,在外面的三个人老实多了。他们如今长期呆在县城里,以卖鱼为生,几乎很少回村里。”

几人边吃边聊,田炳义不自觉的又说到了吴家兄弟。

老大和老四已经进去踩缝纫机了,剩下的三兄弟没了主心骨所以最近比较老实。

“还是要防备一下,吴家兄弟最恨的就是你和我,要小心他们在背后玩阴的。”

方唯没有多说什么,这段时间以来,黄志刚已经开始在做人员调整,并把退居二线的郭永清召了回来,继续负责人事工作。

为了谨慎起见,黄志刚采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手法,不求快,但效果还是不错的。

等他的所有布局完成,吴家兄弟和他们背后的人都将付出代价。

吃过饭,方唯跟着田炳义去田里看了看,然后便驾车返回了办公室。

下午。

张文远打来了电话,向方唯汇报了制冷设备项目的进展情况。

目前,厂房已经封顶,正在进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估计在夏收前就能投入试运行。

方唯叮嘱对方不要求快,一定要稳扎稳打,将整个生产流程吃透。另外,一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研发投入,否则就会有被淘汰的风险。

“我明白,会处理好这些关系的。”

张文远主打一个听劝,同时也不失锐意进取的精神。

方唯打算等过段时间去香山转转,合作社下属的多家企业,未来最有发展潜力毫无疑问是张文远管理的企业。

目前对方正在办理瑶岭电器集团公司,拥有两家工厂,电风扇厂和制冷设备厂。

随后两人结束了通话,方唯在办公室呆到快下班的时间,然后去公社接了盘莲花回家。

第二天。

方唯正坐在办公室里处理公务,陈州中医院新任的采购科科长张忠来到了社里。

张忠以前是科里的采购员,这次顺利接了贾科长的班,成为了科长。

“方支书,以后还请你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啊。”

“没问题,咱们都是老熟人了,有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