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比如工作问题、住房问题、婚姻问题、孩子的落户问题等等。
但有选择和没有选择是两码事,他们还是希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不是被社会抛弃。
“方式书,要是我愿意留下来的话,能给我分配住房吗?”
此时,现场的气氛在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轻松了很多。
下一个知情问的问题,其实已经和回城无关了,而是询问留下来会有怎么样的待遇。
“首先,我代表大队欢迎每一位愿意留下来的知青。我可以告诉大家,留下来并成了家,就能得到一套新民居的住房。
不要求你们必须和当地人结婚,知青和知青也是可以的。但有一条啊,分了房子的人又要回城,那么房子队里会收回的。”
方唯也放松了一些,人都有从众的心理,一旦控制不好局面很有可能会演变成大事件。
现在这样就挺好,大家心平气和的讨论问题,而不是完全被情绪所控制。
其实也很好理解,方唯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人在有希望的时候一般不会走极端,这么些年都过来了,几个月的时间还不能等吗?
最后,知青们都满意而归,之前的那种紧张气氛已经彻底消弭。
只不过,谁都没想到方唯的话会应验的这么的快!
半个月之后,西南知青的事情就有了结果,从上到下,大多数人都很同情他们。
上面虽然没有发话,但算是默认了他们的诉求,一些地区闻风而动,开始大规模接纳本地知青回城落户。
当然,这仅仅是回城落户,工作的问题可没人包解决。
首先,魔都那边的公函下发到了各个公社,凡是魔都籍的知青都可以返城落户。
但这里面有个例外,已婚知青的配偶不在此列。
比如像知青的配偶是农业户口,就不能跟随知青回魔都落户。配偶是其他城市的,也不能跟随知青回魔都落户。
有孩子的,按照惯例跟随母亲落户。
好在这种事在知青当中有预期,知青一般也很少跟当地人结婚,两个知青结婚一般也都找同乡。不在乎这些的当然是愿意留在农村的,就没啥好说的了。
接下来,很多地方都开始了类似的操作,知青们开始了大规模的返城潮。
这天夜里。
方唯刚睡下不久,就有社员来喊他:“支书,你去劝劝吧,于浩两口子为了回城的事情打起来了。”
他一听,头都大了,赶紧爬起来冲向了于浩家。
于浩和梁雪琴的感情很好,两口子一向很恩爱,没想到居然会出这事儿。
等他到了于浩家里一看,还好,两口子并没有打架,只是屋里摔碎了两只碗,吓得孩子哇哇大哭。
“瞧你们那点出息?有什么事情不能好好商量?实在商量不通还可以保留意见嘛,离婚也行啊,摔东西算什么本事?
于浩,你特么还是个男人?镇不住婆娘,就听婆娘的,吵来吵去啥问题都解决不了。都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梁雪琴你先说。”
方唯最恨一有事就摔碟子摔碗,吃饭的买卖都打碎了,还过个毛啊!
所以他一进来就把两人都大骂了一通,然后才开始询问缘由。
等两人说完,方唯不禁直摇头。
当初两人好的蜜里调油,不顾家人的反对也要结婚,但真到了返城的时候,矛盾就出来了。
这两口子就不是一个同地方的人,按照现在的返城政策,根本不可能生活在一个城市。即便是以后往一块挪,不是也需要时间嘛。
没个几年的时间,想都别想。
于浩打算留在村里算了,梁雪琴坚决不同意,结果两人就大吵了一顿。
“一个个都是猪脑壳,这么点事都想不明白。梁雪琴,你带着孩子先把户口迁回去,于浩的户口先不要动。
这样一来,队里也不会收回这栋房屋,于浩还可以继续在竹器厂干着。等以后再想办法把于浩的户口迁过去,你们一家人不是就团聚在一起了吗?”
方唯知道于浩不想离开竹器厂,竹器厂今年加大了分配制度的改革,于浩一个月的收入能有200多元。
现在厂里的正式工全都是发工资,口粮可以按照供应价花钱买,福利分配和分红的权利继续保留。
说不好听的,他一个老知青回到城里,又能安排什么像样的工作呢?在家里待业还差不多。
这种事有什么好纠结的?现在于浩注定无法和梁雪琴生活在一个城市,但以后还有机会,可以以配偶的名义迁户口,慢慢办理就是了。
但眼下最关键的事情就是一家人靠什么生活?到了城里什么都要用钱,可没人给你发口粮发猪肉,只能凭本事赚钱然后再消费。
梁雪琴家里没什么路子,她回去之后大概率会待业,要是于浩跟着一起待业,日子怎么过?
如今的竹器厂发展的很好,待遇也不错,于浩可以先干着。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