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从小有志向,鱼塘(2 / 3)

空地上培育蔬菜种子,一队他们想搞鱼塘,各队的想法都不一样高。”

赵金生陪着方唯在各生产队转了转,并给对方介绍了相关的情况。

清理出来的空地作为农田并不是太好,恐怕需要经过多年的耕种才能恢复地力。其实搞鱼塘就不错,大队的水力资源丰富,大概需要开挖一小段水渠,就能满足生产所需。

“回头召集各队队长开个会,尽快拿出一把办法来。”

方唯没有一言而决,而是准备开会让大家来讨论。

最后再根据大家的意见做出选择,不会各唱各的戏,选择一个选项即可。

来都来了,方唯趁着这个机会顺便去各队的知青宿舍看了看,和知青们聊了聊。绝大部分的知青还是能安于现状的,之前的高考全大队一共才考走了三个人,大部分人都留了下来。

这两年招工回城基本上停滞,一些有想法的知青去了竹器厂和五金厂,还有一些扎根农林生产一线,已经成为了队里的中坚力量。

队里的政策是结婚就给分房,无论是知青和本地人结婚还是知青之间互相结合,都符合这条政策。

知青新民居工程竣工后,还有不少空置的房屋,就是给年轻人准备的。如果以后房屋不够分了,队里还会投入资金进行小规模的修建。

“方支书,实际上我们慢慢也想通了,回城又怎么样?要是没有好工作,收入还远远比不上在队里,那么我宁可呆在这边。”

过年的时候,方唯给队里所有的知青都批了探亲假,让他们回家去和亲人团聚。

去年队里的分红创了记录,平均每个人能拿到1200元现金,哪一个知青回家不是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

别的地方的知青之所以闹着要回城,那是因为当地的生活条件太艰苦了,甚至连基本的饮食住房和医疗需求都无法满足。

而下塘大队恰恰相反,除了基础设施没法和城市比,人均收入、生活水平、幸福感可一点都不比城里差。

比如像之前招工去了矿场的知青,就很后悔。整天呆在荒山野岭不说,工作强度很大还有一定的危险性,真不如呆在下塘大队的时候。

好与不好都是比较出来的,通过春节的探亲,很多知青反而没那么想回去了。

“你们不用多想,要不了一两年大家都能回城,我就怕到时候你们当中的有些人不愿意回去。其实呆在农村也没什么不好,关键是队里的经济能搞上去,让大家都得到实惠。”

方唯感到很欣慰,目前唯一的不稳定因素就是这帮知青,只要他们能稳定下来,队里就不会出现什么乱子。

还有,有些知青都老大不小了,也都在知青里找了伴儿。甚至有些知青的孩子都老大了,居然还没有领结婚证。

方唯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反正在队里上托儿所和小学不受影响,上中学肯定就会有麻烦。

这事儿他只能交给妇女主任去做女知青的工作,效果怎么样不必在意,反正距离知青大规模回城也没多长时间了。

晚上。

于浩两口子带着孩子来方唯家里吃饭,关崇阳和孙道人也来了。

说到知青的事儿,于浩有自己的想法:

“我不走了,现在的政策会越来越好,我就呆在竹器厂做事,肯定比回城进厂当工人赚得多。”

“问题不在你,在孩子身上,城里和农村最大的差别在生活的便利性、人生机会、教育医疗等等。这事儿还是要慎重,户口落到城里你还不是一样可以在竹器厂干?”

梁雪琴有自己的想法,头两年她还生了二胎,现在所有的心思几乎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

方唯笑而不语,这事儿他不好发表意见,只能让人家两口子去做决定。户口这玩意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不重要,关键看你的户口在哪里。

当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他还是觉得梁雪琴是对的。

于浩面对婆娘明显没什么底气,不敢和对方争论便很生硬的转移了话题。

夜里。

盘莲花趴在方唯的耳边问道:“三哥,你有没有想过咱们两个孩子的前途?”

她之所以会这么说,就是受到了梁雪琴那番话的影响。

“怎么没想过?斌斌和小洁能好好读书最好,到时候考个大学想去哪里发展就去哪里发展。不是那块料也没关系,以后人员的流动会逐渐打破。

他们以后的选择会很多,想当城里人我就帮他们把户口落到城里去。总之,不管他们混得好不好,保底的一条路还可以回来,我能保证他们这一辈子衣食无忧。”

方唯和婆娘说了很多,孩子的未来有无数个可能性,希望他们能有出息。

实在没出息也不要紧,大不了回来继承家产,她方唯以后还能缺钱不成?

盘莲花听完之后笑得不行,她就喜欢男人这种乐观的性格,正好她也不是那种纠结的性格,没多久就睡着了。

从第二天开始,斌斌在学习之余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