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同进同退,颇具争议性的人物(2 / 3)

批评者有之、支持者有之,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方唯没有为自己辩解,他的目的是为了打破有些人针对下塘大队的封锁,至于受到的批评都可以当做耳旁风。

只要上面不对大队的做法定性,那么下塘大队就还有模糊操作的空间。

最终,本次会议否定了下塘大队的发展模式,给出了不宜宣传和推广的结论,并对大队支书方唯同志的思想工作提出了批评。

但同时也肯定了方唯狠抓育种工作的成绩,强烈建议相关部门取消新林县对育种工作的打压,全力做好农业生产的保障服务。

所以,方唯上报的材料最后得到了这样一个结果,方唯本人受到了批评,新林县的做法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并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纠偏。

上一次针对地区和县里的调查还没有结论,这又来了新一轮的行动。

实际上之前的追责就不了了之,说明有些事情背后的水很深,要不然新林县的一些人哪敢如此的猖狂?

有恃无恐的原因就是没人能动得了他们。

等方唯回到队里,县域公路上设立的关卡就开始陆续撤销,该给下塘大队供应的油料和化肥也足额拨付,但依然明令禁止收购部门收购次一级稻种。

方唯没时间继续和他们扯皮,瑶岭公社17个大队陆续开始了春播工作。

在协调小组的统一安排下,这一季,全公社的生产队都将生产【南光二号】定型稻种,并尝试培育各种经济作物以及蔬菜的种子。

也就是说,瑶岭公社正式成为了“育种专业户”,起码在明面上不会受到任何的限制。

县里以为抓住了很多大队的软肋,用封禁次一级稻种销售渠道的手段,力图使绝大部分的生产队回归粮食生产,而不是从事育种工作。

他们不敢限制定型稻种的生产,因为上面盯得很紧。

但他们根本不知道,瑶岭公社17个生产大队,如今全都可以生产定型稻种了。

上下割裂到这种程度,真的是咄咄怪事。

其他的公社,包括向阳公社、红旗公社等等,全都无法忍受收入的大幅下降。

大家基本上都采用了“双轨制”,一方面生产一部分粮食,包括口粮、公粮、征购粮等,另一方面尽可能多的培育次一级稻种。

现在关卡都撤了,大家会把次一级稻种全都卖到外地去。

新林县产的稻种(次一级)在外县大受欢迎,首先是产量高,亩产都接近千斤了。其次是品质好,颗粒饱满口感很不错。

这个时候谁还管不准私下销售稻种的禁令?你都不把次一级稻种当回事了,各队还能理会什么禁令?

反正运输途径都是购买种子的单位自己想办法,各队坐等人家上门,几乎不用担任何的风险。

这个时期正是观念碰撞很激烈的时期。有阻碍农业生产的力量,更有促进农业生产的力量。两股力量交汇,就催生了各种奇奇怪怪的现象。

人们的胆子也比前些年大了很多,总之一句话,一切都是为了增产增收。

“方支书,这次还得感谢你的仗义执言!听说你也挨了批评?不过好在没有定性是严重的错误,仅仅是批评两句也就无所谓了。”

“是啊,你们大队建了新民居,大家全都搬进了新房。问题是有几个生产大队能有你们这样的实力?想推广也推广不了。”

时间匆匆,协调小组又召开了一次会议。

针对在春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全都找到了应对的办法。

现在的局势已经明朗,定型稻种可以直接卖给收购部门,也可以获得粮食供应的指标。所以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16个生产大队,能不能成功培育出来定型稻种?

方唯承诺,下塘大队将会派出育种技术人员,分赴各大队进行技术指导。

实际上这些都是表面文章,做给别人的看的。有了属性的加成作用,培育定型稻种简直就是手到擒来,不存在失败的可能性。

倒是各种经济作物种子以及蔬菜种子的培育遇到了一些麻烦,因为其他的16个大队以前没搞过,所以一点经验都没有。

这就需要协调小组出面,组织短期培训以及后续的技术指导。

到了现在大家才发现,之前为了应急成立的“互助协调小组”,实际上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不仅做到了先进带后进,同时还做到了资源共享。

“各位,咱们之间就不用讲客气,互相帮助正是协调小组成立的初衷。我想,像我们大队这样的新民居吗,未来也会在各大队铺开。”

方唯给大家画了一张大饼,但大家就吃这一套,一个个乐得不行。

开完会,所有人去二队食堂吃了一顿饭,方唯还贡献了不少米酒。其实,如果按照“协调小组”的模式发展下去,就是妥妥的“高级农业合作社”。

总之,大家的合作仅限于农业生产,即便是放到阳光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