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说了。
司马馗与司马敏听罢,皆是一惊。
司马馗当即劝说道:
“曹公迁关中钱粮、徙河洛之民,显弃吾族。”
“今复使吾辈为河北藩屏,徒耗宗族子弟耳!”
“不若举河内以归刘备,免得白白送族人丧命。”
幼弟司马敏当即驳斥道:
“伯达兄长尚在洛阳为质,吾兄弟五人皆仕曹魏。”
“若降齐,以曹公之秉性,必加害兄长。”
“今唯有死守耳!”
司马家族内部十分团结,他们秉持的兴旺法则就是人丁。
因为人一多,能够仕官的人就越多。
如此站队的机会也就越多,得到的政治资源自然也就越多。
历史上,
族长司马防,担任洛阳令、京兆尹,是绝对的保皇派,拥护献帝的人。
长兄司马朗,则是非常受曹操器重,直接担任了兖州刺史,丞相主簿。
老二司马懿不用多说,世子曹丕一党的人。
而老三司马孚呢
他被曹植征辟为了文学掾。
看着这个仕官列表,你就不难发现司马家族的人有多精。
如果汉朝缓过气来,他们就是扶汉的功臣。
如果曹魏代汉成功,他们便有从龙之功。
而最有机会继承曹魏政权的两个人——曹丕、曹植,司马家族都有押注。
后来曹植势颓,司马孚又升为了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
因为曹丕这人小心眼儿啊,睚眦必报。
司马氏是真的一点亏都不愿意吃。
对于一个如此精明的家族,他们内部自然产生了激烈争论。
要不要替曹魏挡枪,使宗族子弟奔赴战场,白白丧命。
而司马懿的一句话,瞬间令两兄弟如遭雷击。
“两位贤弟毋复争矣!”
“昔吾构隙于李翊,彼睚眦必报,今其扬言要‘夷我司马全族’。”
“势迫如此,非死战不能。”
“唯有竭诚事曹公,或可全宗庙耳。”
司马馗与司马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愣住了。
两兄弟用意味深长的眼神望着司马懿。
仿佛在说,二哥瞧你干的好事。
他们早就听说李翊是一个仁德的贤相,齐军的军纪也远比其他诸侯的军队要好。
你到底造了他什么谣,居然能把人气得要屠灭我们司马氏全族
“……这!齐军战力彪悍,李翊又熟读兵书,深谙兵法。”
“今外无援军,内无更多钱粮,只恐难以抵御强敌啊。”
司马馗忧心忡忡地说道。
“怕他作甚!”
司马敏齿岁最小,年轻气盛。
出身于豪门家庭,与生俱来便有自豪感,骨子里的高傲使他瞧不起李翊。
这种瞧不起是相互的。
是先知道李翊扬言要屠灭司马氏全族,从而引起他内心的反感,想要与之为敌。
“……阿敏,不可冲动。”
司马馗毕竟要年长他许多,此刻保持了一个成年人的冷静。
“如今长兄不在,还是听二兄的建议罢。”
言罢,将目光看向了司马懿。
司马懿时年三十岁,他这个人属于是越老越妖,越到晚年城府越深,极善隐忍。
眼下虽也有些年轻人气盛的臭毛病,但已经比同龄人强上太多。
尤其魏郡的迅速丢失,让他极负挫败感,下来不断反思。
知道李翊是一个强敌,不能有丝毫大意。
面对两位弟弟的意见征询,司马懿当即洋洋洒洒,献出一策:
“夫得天下者,必先得人心。”
“取人心之道有二:一曰以实利结之,一曰以虚声慑之。”
“今李翊既扬言欲屠我司马全族,何不因势利导,广布流言,称其欲尽戮河内之民”
“如此,则百姓惊惧,必与我同心抗齐。”
司马懿小小年纪,已经懂得笼络人心之道。
只不过在他看来,掌控人心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像刘备那样,以实际行动,慢慢笼络。
另一种,则是通过舆论引导,诱使其为自己所用。
两位弟弟认真听着,边听边点头,对二哥的言论佩服不已。
司马懿的话还在继续:
“彼时人心既附,我可借城守之机,尽迁河内金帛子弟入关中。”
“外得死士守疆,内保宗族无恙,此为万全之策也。”
善!
大善!
司马馗、司马敏齐声称善,对司马懿的计策赞叹不已。
“事不宜迟,计宜速发。”
“莫叫李翊反应过来!”
此计策就是打一个时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