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所散童谣:‘金满仓,银满田’已经散播出去。”
“如今河北之地纵是皓首老妪,三尺童蒙,亦能传唱此谣。”
“善,有劳伯济了。”
司马懿点了点头,表扬了一下郭淮。
他临危受命,被派到魏地来帮曹操“挡枪口”,深感自己责任之重大。
司马懿又不是傻子,他早就看出来魏郡包括他自己已经是曹操的一枚“弃子”了。
自曹操将战略资源倾斜到关中地区以后,包括兖州在内,剩下残缺的河南、河北领土都成了曹魏的战略缓冲地带。
它们唯一的战略定位,就是帮曹魏挡住刘备的攻势。
尽可能使曹操在关中乃至西川站稳脚跟后,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所谓,“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范雎曾对秦王说过,
——“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奋撃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
所以尽管对上刘备一败再败,但曹操依然没有放弃。
因为关中还在他的手上。
虽遭蹂躏,但倾尽河南资源人口,未尝不能复秦之盛业。
更别说,曹操还有机会得到西蜀了。
作为曹魏伟大复兴计划中的一环,司马懿并没有摆烂。
他一到魏郡以后,便开始整顿这里的吏治与军备。
使得原本被放弃的魏郡,重新爆发了生机。
但这还不够,经过司马懿的粗略估算。
虽然魏郡富庶,可由于曹操将资源大多带走,且不打算给予魏郡更多的支持。
一旦李翊倾河北之兵来攻,那司马懿最多只能守住一到两个月时间。
为此,司马懿不得不另辟蹊径,通过各种方式,来拖延李翊进攻的步伐。
反正曹操交给他的任务就是拖延时间。
那司马懿自然拖延的越久,任务就完成得越出色。
郭淮却皱起眉头,忧心忡忡地说道:
“公所布童谣,果能间刘李乎?”
“昔曹公亦尝为之,然二人金石之交未损分毫。”
“今公又欲复试,只恐徒费力耳。”
当年曹操赠李翊当归,被李翊回赠独活一事,至今都是魏国上下缄口不能提及的事情。
一提这事儿,曹操便折了面子。
为此,曹操还专门做了一首诗,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此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思。
司马懿抚城堞而笑:
“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也。”
“权势之道,非情谊可为之。”
“昔魏公行间时,李翊不过白身竖子。”
“换言之,当年李翊宛若如新枝,仰刘备而活,今已亭亭如盖矣。”
说着,一指城外的河北疆域。
“纵非懿设谋,其‘金满仓’岂非事实耶?”
“刘备信否无关宏旨,但使三军知此真相足矣。”
复又折枯枝喻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虽金兰之契,安能违权力制衡之理?”
“吾不过将米中沙砾挑出,置于光下。”
“纵刘备佯装不见,齐国中人,总会有人吃不下这掺沙饭的。”
话落,司马懿唇角勾起一抹浅笑。
郭淮点了点头,抚掌慨叹道:
“此乃堂堂阳谋!”
“府君之见,着实高明。”
“淮深表敬佩!”
司马懿一脸自信地说道:
“伯济便看着罢,我闻刘备王驾已至河北。”
“或许正是听到吾之歌谣,才专程前来验探。”
“以吾观之,不出一月,河北人事必有调动。”
“河北政权愈是不稳,吾等在魏地则便愈发稳固,此非善事乎?”
这下不止郭淮,连周围的守城将士,都纷纷向他拱手,表示敬佩。
郭淮忍不住问道:
“君对魏公如此忠义,然魏公却不肯信任足下。”
“然府君仍愿为之尽忠竭力,何也?”
本来,这种政治敏感的话题,郭淮不应该直接问出来的。
但由于两人共同守魏郡绝境,多少有些“相怜”之意。
也不知齐军何时打来,到时候他们又将如何收场。
既如此,倒不如把两个人说说心里话。
司马懿拊剑而叹道:
“魏公之疑,不过一时之蔽耳!”
“昔家兄司马伯达,初亦仅为主记而已。”
“及政绩卓越,即擢兖州刺史,又领丞相主簿。”
“此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