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刘备:为什么不学曹操?爷们要脸(3 / 6)

自关羽到青州任职后,孔融因在青州政绩突出,便被一同带了去。

只见孔融峨冠博带,手持《礼记》,未及行礼便疾声道:

“君侯!李相此议,断不可行!”

“圣人云: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

“妇人,从人者也,焉有再嫁之理?”

孔融情绪十分激动。

平时社会上,也有不少权贵娶了寡妇,孔融不会说什么。

毕竟孔融也管不了人家要娶。

但眼看李翊竟然要把寡妇再嫁给合法化,甚至出台相关政策,予以鼓励支持。

让妇女改嫁成为社会风气。

这是孔融作为孔子二十世孙万万不能接受的。

“……君侯亦是熟读《春秋》之人。”

“当知道《春秋》义理,宋共公卒,伯姬守节三十五年,圣人书‘葬宋共姬’以褒之。”

“纪叔姬归于酅,守义不贰,春秋大其节。”

“李相此举无疑是,欲坏礼教,率兽食人也。”

孔融越说越是激愤,又压低声音道:

“且其引管仲‘女闾’为例,殊不知管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尚被孟子斥为‘功烈如彼其卑’!”

“料李相功勋卓著,恐也未必功过于管子罢?”

时有关平在侧,他曾经跟了李翊两年,深知李翊为人。

见孔融对李翊出言不逊,当即出声反驳道:

“孔大夫此言才是过重吧?”

“管仲虽然功盖寰宇,助桓公春秋首霸。”

“然李相爷又何尝不是辅佐大王,扫清六合,席卷八荒?”

“今天下九州得其五,料管仲辅桓公时,亦未必有此武功。”

“况乎文治?”

话到此处,孔融当即在这里打断关平。

“汝谈文治?”

“李相废《春秋》义理,坏纲常人伦,当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适才关平提及李翊武功之时,孔融无法反驳。

而当谈及文治时,孔融知关平肯定会谈李翊屯田、度田、修河渠等一系列文治。

真要让关平举例出来,辩论上将会对孔融十分不利。

所以不等关平举例,孔融便出声打断了。

他认可李翊的文治武功,但对于李翊想要推行的《新政》,坚决反对。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李翊走到哪里都是主角,旁人很容易受到他的影响。

关平也不例外,他内心里非常崇拜李翊。

对李翊的任何措施,都无脑支持。

即便有他看不懂的,也会自己去脑补。

反正李相英明神武,他肯定不会出错的。

于是,全然不惧孔融是前辈长者,当即出声反驳:

“今是汉朝,不是春秋战国。”

“孔大夫岂可以春秋之义,加于汉礼呢!”

你!!

孔融气得胡子倒竖,一甩衣袖,“简直强词夺理!”

说着,又将目光看向关羽,有些埋怨地说道:

“关将军看看,令郎这两年跟李相学成什么样了?”

“当年我劝将军将令郎交予老夫来带,将军非是不肯,执意将他交给李相带。”

“瞧瞧,这才两年,竟不识《春秋》了!”

老子天天读《春秋》,结果儿子不认《春秋》,这事儿要事传出去,必惹人笑话。

关羽面色铁青,一言不发。

正争论时,恰逢主簿王脩也来了。

孔融如获至宝,当即拉上王脩,谓他说道:

“叔治来得正好,适才老夫正与君侯商议李相新政之时。”

“不知叔治有何看法?”

此前说过,孔融之所以打仗菜,就是因为他选将的标准太严格了。

又有出身好,又要学问好,又要会打仗。

依照这个标准,何难提拔出优秀将领来,故而被黄巾军暴打。

但王脩完美符合了以上三个条件,被孔融举了孝廉。

也就是说,王脩相当于是孔融的门生故吏。

如今面对这种抉择大事,王脩没理由不帮前老板说话。

更何况王脩与孔融是一类人,都是极致传统的。

见孔融发问,王脩当即陈述自己的意见:

“……昔晋文公纳怀嬴,孔子称其‘谲而不正’。”

“卫宣夫人改嫁齐侯,时人谓之祸起于姜。”

“今正值乱世,多有战死,而使妇人守寡者。”

“故其改嫁,并无不妥。”

“只是以此颁布法律,鼓励再嫁,未免太过。”

关羽丹凤眼半阖,沉吟半晌,缓声说道:

“二公所言……不无道理……”

手指轻叩案几,“寡妇确实不该受欺辱,但要国家专门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