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东吴满盘皆输,诸葛亮治楚益齐(5 / 6)

以迎。

吴将凌统捧南郡太守印绶出献,齐军鸣鼓三通,奏《常武》之乐。

齐吴双方正式完成江陵易帜。

诸葛亮也将荆州的州治迁至了江陵。

原来的州治在襄阳,迁至江陵其实也是想淡化荆州旧势力的影响力。

刘备知道后,当即下达命令。

让诸葛亮析南郡置江陵郡。

也就是把江陵地区单独划出来,设置一个郡,领编县、华容等七城。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帮助诸葛亮提高其在江陵地区的影响力。

然后上表,表奏诸葛亮为南郡太守,兼领军师中郎将,督荆南四郡。

可调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等四地兵马。

当然,调不调得动另说,反正得先把权力下发下来。

刘备这一番操作,都是在对外对内宣告:

荆州地区,他已正式将之交给诸葛亮了。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拜诸葛亮为荆州牧?

因为此时的荆州牧是刘琦,虽然有名无实,但面子功夫还是要做足。

政治人物最忌讳的就是连“演都不演”了。

除了对诸葛亮进行政治上的安排以外,刘备又对诸葛亮予以了军事上的支持。

江陵郡设置好以后,刘备正式表后将军黄忠为江陵太守。

这一番操作,不单单是齐国唯四的四方将军之一,留在了荆州。

同时作为荆州人,又同为后加入的晚辈。

诸葛亮与黄忠都是火箭般飞升上来的。

不是两人没立过功,而是两人立得功不足以支撑他们做到如此高位。

刘备将这两个人安排在一起,就是希望他们文武合力,相互扶持。

对于黄忠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荆州人而言,半身已入黄土的他。

又何尝不想在晚年回到家乡度过呢?

更别说自己如今已是功成名就,在乡亲父老面前何等的风光?

所以,对刘备这个安排,黄忠极为高兴满意。

连连上表谢恩。

至于诸葛亮,他既正式上任荆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安抚原荆州老臣,同时提拔新人上来。

又聚集众文武,商议久远之计。

忽见一人上厅献策,视之,乃伊籍也。

“府君欲求久远之计,何不求贤士以问之?”

孔明问,“贤士安在?”

伊籍当即举荐道:

“荆襄马氏,兄弟五人并有才名。”

“幼者名谡,字幼常。”

“其最贤者,眉间有白毛,名良,字季常。”

“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公正当用人之际,何不求此人而与之谋?”

诸葛亮大喜,遂命人请之。

马良至,诸葛亮以优礼相待。

二人交谈一番,诸葛亮大喜,甚爱马良之才。

当即与之商讨保守荆襄之策。

“亮受齐王命,来此经略荆楚。”

“季常久居此地,熟悉地理,可为亮明策。”

马良当即道:

“荆襄之地,北据汉川,坐拥数千里疆域,带甲兵十余万。”

“愚以为,荆襄之要,在四水三路。”

“控汉水则制襄阳。”

“掌沅湘则辖百越。”

“据江陵则锁吴楚。”

“有此三要,荆州必不失,”

“向者刘景升在时,对荆楚之地,力有不逮。”

“君可以令公子刘琦于此养病,招谕旧人以守之。”

“以其为荆州牧,安定民心。”

“然后南征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积收钱粮,以为根本。”

“……此久远之计也。”

诸葛亮附和道:

“……亮亦有此意。”

“然诚如季常所言,荆襄连经动乱,不宜立动兵戈。”

“东吴势力,已逐出荆州。”

“荆南之地,暂时无虞。”

“可先传檄抚定,然后再行征讨。”

“今可先定内政,然后商讨对外事宜。”

荆州也算是老刘的大后方了。

以老刘目前的实力,至少不需要荆州扮演太重的军事角色。

可以先安心发展内政,帮齐国巩固大后方。

于是,诸葛亮与马良等人商议一晚,制定了发展荆州的一系列政策。

大家都认为,刘景升对于荆州的掌控力太过薄弱,须要进行改革。

三日后,江陵之地正式发表公告。

宣告新政府将推行以下政策:

第一,屯田之制。

募集流民,开垦云梦泽淤地。

引沮漳河水,建十二陂塘,灌溉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