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临江仙赤壁怀李子玉(3 / 6)

,“何处不妥?”

程昱对曰:

“向者齐军连败,士气挫动,今怎敢倾尽全力来攻?”

“况李翊善料人心,蔡中、蔡和本非忠义之辈。”

“若为李翊所诱,倒戈卸甲而降,如之奈何也?”

曹操闻言,愤然曰:

“此辈若敢叛我,孤自取二人头颅做福物,用来祭旗!”

程昱微微一顿,看向周围船只,被铁索紧密地连接在了一块儿。

“船皆连锁,固是平稳。”

“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

曹操仰头大笑:

“仲德多虑矣,凡用火攻,必借风力。”

“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

“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

“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

“若是四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更不在此时出战!”

曹操也不傻。

春天之时,曹操已下江南。

彼时为何不找齐军决战?

并不单单是因为水军没训练好,更是因为当时在吹东南风。

曹操才不会处在上游,傻傻地去跟齐军硬碰硬呢。

诸将皆拜伏曰:

“丞相高见,吾等不及。”

“此役必破齐军,生擒李翊!”

曹操顾谓诸将,鼓舞众人道:

“刘备之兵,多为青、徐、燕、代之众,不惯乘舟。”

“今能水中作战者,惟陈元龙淮南一军耳。”

“诸公水功已成,尽管奋战!”

“……必胜!必胜!”

众人斗志昂扬,振臂高呼。

他们个个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立志要打破齐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大船穿寨而出,直往江南进发。

却说南岸隔夜听得鼓声喧震,遥望曹操调练水军,探事人报知诸葛亮。

诸葛亮登山望之,又来报李翊。

李翊从容答曰:

“吾已知之矣。”

“曹操水军已过了州陵,直奔赤壁而来。”

“可教军士早做准备,江南之战,一战可定。”

诸葛亮惊问道:

“相爷何以知之?”

李翊乃将自己的望远镜递给诸葛亮。

诸葛亮久闻李相爷有一能够穷极千里之目的神器。

此神器,除李翊外,只有齐王刘备使用过。

诸葛亮一直想用一用,不想李翊随手就给了自己。

乃双手小心翼翼接过,搭于眉前,观之。

遥遥望见江北水面,艨艟战船,排合江上。

旗帜号带,皆有次序。

“相爷!”

“曹军果然中计,举全军而来。”

“是否击之?”

诸葛亮心中其实已有计较,但是在前辈面前表现的异常恭顺。

李翊澹澹答:

“可击!”

诸葛亮大喜,即回帐中,开始调拨诸将。

先唤甘宁过来,吩咐道:

“兴霸引一支军,率军望南岸走,只打北军旗号。”

“直取乌林地面,正当曹操屯粮之所。”

“可深入军中,举火为号!”

甘宁欣然领命,率锦帆郎去了。

又唤太史慈到前来:

“子义为大王久镇边陲,今正当用武之时也。”

“可率本部豫章军,直奔云社地界,断曹操襄阳来的援军。”

“但凡见着曹兵相逼,放火为号。”

“若见着红旗,便是吴军之兵前来接应,勿要杀错。”

太史慈拱手称是,领命退去。

这两队兵行程最远,诸葛亮率先吩咐。

然后又赵云领三千兵,前去乌林接应甘宁,助他焚烧曹操寨栅。

第四支兵,诸葛亮唤来高顺。

命他率本部陷阵营军士,直截彝陵界首。

只要看着乌林火起,以兵应之。

第五队唤老黄忠来,亦领三千兵,直取汉阳地界。

从汉川杀奔曹操案中,看白旗接应。

第六队,唤蒋钦领三千兵,尽打白旗,往汉阳接应黄忠。

六队船只,各自领命,分路去了。

然后即教蔡中、蔡和安排火船,前往与曹操约定之处。

然后又命徐盛率一队船只,在后面接应二将。

又谓徐盛道:

“倘蔡中、蔡和有二心,即于背后杀之!”

显然,即便到最后一刻,诸葛亮仍然不能对蔡氏兄弟完全放心。

他不像李翊,用人完全相信自己的主观的意识。

诸葛亮一生为谨慎,对于这种贪生怕死之辈,他不得不多留一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