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世人皆知,赤壁乃李翊之谋,干孔明(4 / 6)

就等诸葛亮自己将之完美的收场。

现在的情况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东风,诸葛亮肯定是借不了的。

他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与妖法,但他还有一张王牌可以打出。

就在众将皆忧之时,诸葛亮独自沉吟说道:

“李丞相上知天文,下识地理,人皆言其有呼风唤雨之本领。”

“今若得李丞相相助,或可解此困难。”

这个时代的人大多迷信,对于有人能呼风唤雨,不说全信,至少也怀敬畏之心。

尤其这事儿放在李相身上。

既然李相在幕后指导,使得两军有了如今赤壁对峙的阶段。

那他肯定不会没有想到,该用火攻来击破曹操大军。

欲用火攻,须借东风。

东风何来?惟求李相。

于是诸葛亮即遣使去请李相爷,片刻回报说:

“李丞相凌晨即出,乘四轮车,携司天使、地理官等十余人出去了。”

诸葛亮忙问去哪了。

人答说不知。

只言欲“观天象、察地势”,并不知其去向何处。

诸葛亮愕然,急命探马四处寻找。

未几,得报说三十里外,江对岸的乌林处见其仪仗。

想是李相爷带着科研考察团队,行至那里了。

于是,亮乃整衣冠,亲率赵云、黄忠等众前往谒见。

至乌林口,见着李翊正端坐于四轮车上。

以扇指出,口中言语不绝。

左右架设浑天仪、地动针。

随行文士,挥墨如雨,记录着当地的风土气候。

诸葛亮不敢打扰,只携众人恭敬立在原处。

赵云、黄忠等辈本就性格沉稳,又皆敬李翊。

故安静地留在原地,并没有一丝躁动。

比及天色将晚,眼看天色就要落山。

还是陈登忍不住上前,对诸葛亮说道:

“既然督帅不去请见,便由登冒昧去请。”

诸葛亮喜道:

“若陈征南肯去,再好不过。”

大家都知道李翊的脾气,谁也不想上前打扰。

也就陈登算李翊故旧,等了半日,终于忍不住趋前长揖:

“……翊公雅兴,登冒昧相扰了!”

李翊见是陈登,忍不住笑了,“元龙知我脾性,何须诸多繁琐礼仪?”

陈登指了指身后的一行人。

口中虽不言,但意思很清楚。

大伙儿都站着等你一天了,您这架子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李翊回眸看去,笑道:

“吾早知尔等必来。”

“然东风非求于庙堂,当觅于天地之间。”

赵云惊奇地问道:

“丞相如何知我等欲借东风?”

李翊身旁的关平应声答道:

“曹军用铁索将战船连在一处,自当用火攻破之。”

“然正值秋冬时节,尽吹西北之风。”

“欲要用火,自当求借东风。”

众人一听,无不脸色愕然。

他们所惊讶的,并非是火攻用东风的分析。

而是惊讶于,李翊全天时间都不在前线。

他们都是今天才知道,曹军那边的消息,然后紧急开会的。

结果李翊人跑去乌林了,居然能够比他们先知道曹军那边的消息。

然后进一步预判众人的动作,未免太过可怕。

这种恐惧,难以言说。

就像被人死死地掌控着,不得喘息。

也是在这时,大伙儿才都明白。

李翊看似是退居幕后,可却从未松懈过对前线、对己方阵营人员的监视。

大家的一举一动,李翊都看在眼里,只是没有明说罢了。

可李翊越是不说,才越令人感到害怕。

毕竟,不论是有功还是有过,就怕领导不开言。

有功赏了,大家心里高兴。

有过罚了,大家心里也踏实了。

就怕这种全权监视,却又一言不发的情况。

令人捉摸不透,猜测不明。

诸葛亮见李翊什么都知道了,但还是按照规矩,将自己定下的火攻之策向李翊说明。

又言及东风难求一事,特来寻李相帮助。

李翊听罢,颔首曰,“吾已知之矣!”

众将见此,急忙问道:

“既然丞相已知,想来对此事已是胸有成竹。”

“未知有何妙策,可借得东风?”

李翊翊乃指山林曰:

“吾观此间地理久矣。”

“大江蜿蜒,山势回环,地气蓄而待发。”

“更兼历法推演,阴阳消长,二十日后,必转东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