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李关张陈四大元从,竟都不是刘备下(4 / 6)

忠诚是不现实的。

此所谓,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以德服人者,心悦诚服也。

关羽、张飞又是刘备的元从,绝对拥趸。

既然把这两个人排除在外,似乎没几个人选了。

“……那齐王可是想让李丞相去往江南?”

诸葛亮认真问。

“……是,也不是。”

刘备目光如炬,一本正经地对诸葛亮说道:

“李相坐拥河北之地,又节制幽燕、辽东。”

“寡人在下邳,不止一次听到有流言说,李相在河北拥兵自重,欲要自立。”

诸葛亮忙道,“大王,李相绝非——”

“听寡人说完。”

刘备伸出手,打断诸葛亮,接着言道:

“子玉与寡人相识于患难之中,情比金坚。”

“只是……唉……”

“寡人身为一国之君,有时候不得不替江山社稷着想。”

“今李相已经功高盖世,若再立平定荆州之功,则赏无可赏矣!”

“况河北诸将最为跋扈,此前李相欲向寡人索要四方将军之位。”

“寡人不允,盖有此之故也。”

诸葛亮身躯一震,他感慨刘备与李翊君臣之间的无奈。

两人私下里是挚友,师徒。

朝堂上两人则是君臣,君父。

不过,真正令诸葛亮感到惊叹的,还是刘备对自己的坦诚。

都说君心难测,伴君如伴虎。

很少有哪个君王,会对一个臣子如此坦肺腑之言。

诸葛亮大受感动,刘备的话则还在继续。

“若李相不能下江南,便只有陈元龙一人可选。”

此前说过,下江南的人只能是刘备的元从。

因为只有元从才能镇得住场子。

你派黄忠、步骘这些非元从过去,能力够不够两说。

单说这平定江南的大功,你接不接的住吧!

你看人家陈元龙,为了吞并江南,准备了近十年。

你黄忠啥的,敢去跟人家淮南领袖争并江南之功吗。

别以为你也是四方将军,就真的能够跟关羽这个四方将军一样。

说啥干啥,陈登都谦让着你。

权力,从来都不是身份赋予的。

而是在你拥有哪个权力之后,你需要一个身份罢了。

“淮南富庶,是我大齐之粮仓。”

“陈元龙又握有淮南水军,若使其抚定江南,寡人担心淮南诸将尾大不掉。”

刘备语重心长地对诸葛亮说道:

“故依照寡人之意,希望遣一位后起之秀去往江南。”

一阵春风掠过,吹散灰烬。

刘备忽执孔明之手:

“寡人遍观我徐州诸才俊,唯卿可当此任!”

诸葛亮大惊,避席拜道:

“……大王,亮年幼德薄,岂敢与诸前辈争先?”

“正因卿年轻!”

刘备郑重其事地说着,将声音渐渐压低。

“江南平定之事,乃新旧之争,卿当明白。”

孔明手中羽扇坠地,霎时了悟。

主公非是疑老臣,实恐功高震主,新旧相轧!

“子龙将军做事沉稳,又未曾立有盖世之功。”

“大王何不遣他前去?”

“……子龙太过仁厚,恐为士族所欺。”

刘备弯腰,替诸葛亮拾起羽扇,轻轻拂去上面的尘土。

将之还给诸葛亮,拉着他的手,邀请他陪自己逛后院。

时值残阳西坠,树影婆娑,映得二人面上晦明不定。

走至一树前,刘备忽然停下脚步。

“孔明可知?”

刘备轻抚树干,慨叹道:

“此柏乃寡人初至徐州时所植,今已亭亭如盖矣。”

说着,望向诸葛亮。

“正如卿之才德,潜滋暗长。”

“寡人日日观之,未尝不欣慰。”

诸葛亮方欲谦辞,刘备却从袖中取出一叠绢书:

“此皆李相历年密奏,篇篇盛赞卿之才略。”

展开最旧一函,但见“诸葛亮器识宏远,真王佐之才”十二字赫然在目。

“彼时卿方回徐州,李相便如此推崇于你。”

刘备指尖轻点最新一封:

“去岁又言‘孔明治政之能,当世罕匹’。”

说着,忽有话锋一转:

“然孤偏要冷落卿三载!”

孔明见状,伏地再拜。

刘备扶他起身,拍着他的肩膀:

“非是疑卿,实为……”

目光一转,指着兵架子上的弓,说道:

“譬如射箭,当先审的,方能百发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