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关羽三观受击,不想人情世故有这么(2 / 7)

她一眼看出陈登这信有拱火的意思。

“其言甘宁之罪则轻描淡写,述云长之过则浓墨重彩,此避重就轻之术也。”

“不请齐王裁断,而欲请丞相出面斡旋此事,其意甚明——”

“若征南将军与丞相同声相应,则威权几可凌驾王命矣。”

“妾愚以为,此事关涉非小,丞相宜三思而后行。”

甄宓言罢,徐收书信,目含深意。

指出陈登这封信上来便攀交情,而且有意想把李翊往他的阵营里拉。

毕竟征南将军与丞相同时出面,其造成的政治影响,即便是齐王都得掂量掂量。

尤其此事针对的还是齐王手足兄弟,甄宓劝谏李翊不要参与此事。

不如明哲保身,静观其变。

李翊察觉出甄宓的话外之意,便问:

“卿所言似另有深意?”

“观君平日多读史书,卿有何良言教我?”

甄宓乃从书架上取出《汉书》一卷,徐徐翻开。

纤手一指霍光传,意味深长地念道:

“孝宣之立,光有定策之功,然卒至族灭者,岂非威权太盛故?”

“今丞相之位,颇类当年。”

“愿丞相三思……”

言尽于此,戛然而止。

李翊沉吟半晌,旋即展颜笑道:

“卿之言甚善。”

“然吾岂霍光,齐王岂宣帝乎?”

“元龙乃吾之旧友,而云长乃齐王倚仗。”

“今云长在淮南威权过重,致使淮南诸将不满。”

“若吾不出面,则南方内部不和,何以定汝南之事?”

李翊定下的战略方针,就是通过打赢汝南之战,来逼迫曹操投降割地。

他并不想因为这点事情,而导致中间错了什么岔子。

而且关羽性格上有缺陷,李翊一直是知道的。

张飞的要比他严重,所以李翊优先开导的是他。

花费时间最多的,也是在张飞身上。

虽然张飞好鞭挞健儿的毛病依然没改,但至少听从了李翊的劝告。

没有在被打完的健儿,留在身边了。

至于关羽。

他比之历史上的自己还要顺风顺水,致使他的性格也更加高傲。

因为他在齐国崇高的军事地位,大伙儿都敬畏他。

即便不喜关羽的人,多少也能够忍让。

大不了就敬而远之,惹不起躲得起。

故而此前矛盾未深。

然如今关羽假节去督了淮南众将,算是踢到了铁板上。

毕竟淮南众将背靠的是征南将军陈登,其在齐国的地位也同样不低。

虽然你是中央派下来的领导,但也不能对我们颐指气使。

你作为上级,咱们可以配合你的工作。

各司其职,该干嘛干嘛。

好好打完这场汝南之战,最后论功行赏,皆大欢喜。

但你要是自恃功高,轻视我们淮南将领,那咱们也不给你好脸色看。

甄宓见李翊心意已决,明知劝他不动了。

可仍是有些忧心忡忡,到底忍不住再出声复劝道:

“丞相欲调停将帅之争,固是忠心为国。”

“然自古权臣涉党争者,鲜有善终。”

“此非人力可避,实高位之必然也。”

所谓高处不胜寒,有些事情不是你想避就能够避开的。

当你身处高位时,就注定会有千万双眼睛盯着你。

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无限放大开来。

李翊从容啜一口茶汤,牵唇笑道:

“卿过虑矣,吾今只为调和,而非偏袒谁人。”

“又何险之有呢?”

甄宓蹙眉,“只恐树欲静而风不止……”

李翊忽然正色,站起身来,一指案上舆图:

“今曹操据中原,刘表窥江淮。”

“韩遂、张鲁、刘璋、孙权等辈,皆割据一方,不慕中原。”

“若因内争致将士离心,何以克成大业?”

“吾非不知凶险,然天下未定,岂效俗吏明哲保身耶?”

甄宓见其志坚,又佩服又焦虑,轻叹:

“丞相真丈夫也……”

“既执意如此,愿慎之又慎。”

“勿使此事牵扯过重,致使人心惶惶,人人皆欲自保。”

“……卿可放心,吾自有分寸。”

话落,李翊执甄宓手,慰曰:

“云长虽傲,然明大义。”

“元龙虽豪,却识大体。”

“两人本无仇隙,只因利益纠纷,致使内生不和耳。”

“吾自有斡旋之道。”

甄宓睁着水汪汪的大眼睛,问李翊有什么办法。

李翊一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