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刘备已非昔日那个阿备,关羽仍是那(3 / 6)

“依某之见,不若将之就地正法,以警示三军。”

以甘宁之武勇,射杀一个孩童,岂会一箭射不死?

适才他明明射了三箭,将那小孩生生虐杀而死。

这一点是令关羽最不能容忍的。

杀一小孩本就已十分过分,还是将他给虐杀而死的。

此行径未免就太过残暴了。

关羽是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

平日打仗,他都不习惯杀小兵,专挑大将来杀。

是因为他骨子里便同情弱者。

就拿收降于禁这三万降军来说。

我们常说古代杀俘不祥,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将领都喜欢杀俘虏?

比如曹操抓到的袁军八万人,直接扣一个“伪降”的帽子就全部坑杀了。

袁军是不是真的假投降不好说,但曹操反正是解决了一个大麻烦。

三万不生产,还要人吃马喂的降兵,无疑会成为关羽的一个巨大负担。

为此,

关羽还专门去抢了孙权的粮食,因此惹恼孙权,为后来败走麦城埋下伏笔。

不排除关羽收降降兵是想纳为己用的原因,但关羽做事常常缺乏考虑是真的。

环境造就性格。

即便是这个位面的关羽。

那依然是,

曹操捧着,刘备惯着,李翊哄着,陈登让着。

这是关羽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

即便是刘备都已经开始做出改变,渐渐地去适应如今的职场生活。

而关羽仍旧保持着他身上的游侠气,凡事都讲究一个江湖义气。

在江湖中,以实力为尊,能力强就是大哥。

这使得关羽把权力结构,简单地理解成了下级就得听上级的。

所以我可以肆无忌惮的放狠话,不用顾及属下面子。

然而政治,恰好就是一个讲脸面的游戏。

陈登在这方面,显然要比关羽有经验的多,当即开导他道:

“……今天下未定,斗将如甘宁者,甚为难得。”

“将军宜容忍之,权为齐王大业。”

陈登开口齐王,闭口齐王,皆是劝关羽不用将这事儿太过放在心上。

其实这件事,在陈登看来很简单。

甘宁想除掉后患无可厚非,你觉得失了面子。

那便由我这个征南将军亲自出面,带着甘宁等众一齐向你赔礼。

你再顺坡下驴,饶恕甘宁。

如此一来,

你既保住了面子,又展示了自己的胸怀,收买了人心。

同时,还除去了一个隐患。

这不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吗?

但关羽又哪里有那么多算计,他凡事只论是非。

正欲再开口时,赵云也已经率众赶到了。

他急忙上去劝和:

“……诸位,何至于此?”

赵云走上前,安抚众人情绪。

他的性格是真正的清白有威严,饶是齐国内部已经拉帮结派。

而赵云仍旧保持初心,从不与人结党。

这是刘备欣赏他的一点。

但也正因为如此,拥护赵云的人也很少。

毕竟如果你照顾我,将来升迁啥的,将来兄弟们都可以投你一票。

可你有意跟所有人保持距离,那众人也犯不着去亲近你。

好在赵云凭借着刘备、李翊的喜爱,至今在齐国依然有着翊军将军的职位。

麾下部众有云骑,亦是齐国内部一股中流砥柱的力量。

使人不敢小觑中伤。

故由赵云出面解和,大家都能接受。

关羽是一个喜欢把喜恶写在脸上的人,他对赵云这样的诚实君子是十分欣赏的。

当即也不摆架子,如同手足兄弟一般,拉着他的手。

像个老朋友似的说道:

“……子龙,来的正好,你且来评评理。”

“适才甘宁违我军令,擅杀成何遗孤。”

“我欲治他罪状,诸将似有不服。”

“你怎么看待此事?”

这……

赵云眉头皱起,虐杀一个孩童,他打心眼里儿也是鄙夷的。

但在赵云看来,甘宁是陈登的人。

陈登本人就在这里,应该直接交给陈登处理。

咱们作为督护将领,就算真有权力治甘宁的罪,也不该喧宾夺主,越俎代庖。

陈登带着他手底下那帮淮南将领,帮刘备镇守淮南十年。

百姓安乐,粳稻丰积。

还修好了邗沟河道,每年向下邳中枢输送的粮草就超过五十万斛。

不可不谓功勋卓著。

刘备不止一次的下诏表扬陈登,称赞他是,“文武兼备,雄姿异略。”

咱们明面上是中央派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