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羽,威震华夏(4 / 6)

耳畔所闻,是伤兵呻吟泥中。

一老卒忽跪拜于于禁身前,扯其战袍说道:

“将军!吾等守备安阳数年,如今大水一来,妻小皆殁。”

“只求速死!”

言外之意,他们打算陪着于禁一同战死。

毕竟这大水,带走了他们太多亲人。

许多人已经无甚留恋,只想着报仇雪恨。

老卒话一说完,不少士兵纷纷响应,大声道:

“我等皆愿随将军死战!”

众人都下意识地认为,于禁肯定会跟关羽血拼到底。

毕竟士可杀,不可辱。

更何况于禁名声在外,是曹营外姓武将第一人。

他是军中楷模。

是严肃、威严、清廉,敢于承担责任,忠诚正直的典范!

五子良将中,

张辽善于把握战机突袭。

乐进擅长先登破城。

张郃善于利用地形。

徐晃多谋略又擅长治军。

于禁也擅长治军。

他会用法令严格管理部下。

在缴获财物之后,会如数上交,从不私自占有。

这是于禁给自己立的清廉人设,因此非常受到曹操的赏识。

但这样做,会很不得军心。

毕竟封建时期的军队,素质可不那么高。

他们打仗就盼着那个呢。

所谓恩威并施,显然于禁威要多一些,对士兵少了人文关怀。

眼下被困于土丘,走脱不得,大家都以为于禁会死战到底。

可令众人没想到的是,

于禁忽然扬天长叹,将长戈掷入水中,浊浪吞声。

于禁卸下佩剑,谓左右人道:

“如今四下无路,左右不过几百人。”

“吾料不能逃也,不若就此投降。”

“也好保全士卒。”

于是,于禁宣布投降。

这不投降不要紧,一投降,原本那些尚有抵抗意志的士兵,瞬间士气崩塌。

因为于禁是七军之首,作为督帅都投了。

他们这些底层士兵,还抵抗个什么劲儿啊?

很快,关羽的船筏靠了岸。

于禁携护军浩周,军司马东里衮等众,来到岸边,齐齐跪伏于地。

向关羽军投降。

关羽令人尽去于禁等众衣甲,将之带上船筏。

举目再看,还有不少小丘。

都是那些逃出来的士兵,躲在高阜避水。

于是关羽便命人将于禁押解在前,继续催进船筏,劝降剩下的士兵。

由于于禁是七军之帅,不论是中层将领亦或底层士兵。

见到于禁屈膝投降的这一幕,那仅剩的抵抗意志立刻崩坏。

纷纷向关羽投降,关羽命人将之尽数押解上大船,然后载出水面。

当然,亦不乏有少数忠志之士,仍在抵抗。

督将成何见关羽水军至,知道大势已去,乃谓众人说道:

“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今日,吾辈死日也。”

“公等可随我努力作战,以报魏公厚恩。”

于是,命麾下亲兵,准备作战。

共计步卒三百人,皆无衣甲傍身。

只有一口大刀,立在堤上,静静等候关羽到来。

关公船筏至,照例使人高呼:

“于禁已降,公等可速降。”

“投降免死!”

然成何等众,皆不为所动,全无惧怯。

奋然前来接战。

关公一捋美髯,慨叹道:

“魏国尚有忠志之士耶?”

陈登在侧,说道: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食魏禄者,岂无志虑忠纯者也?”

“可早早杀之,以儆效尤。”

在陈登看来,有人怕死投降,有人忠诚不降,这都是很正常的事。

关将军你不能每看到一处有忠臣的地方,就发出感慨。

要知道,安阳城中足足有三万大军。

要是每处都停下来感慨,那三天三夜也收降不完这三万人呐。

投降者免死,不降者立杀。

就是这么简单。

关羽最后问一遍:

“汝等督帅已降,公等何不早降?”

成何等众仍不做反应。

江水湍急,甘宁携锦帆百余众先至,呼道:

“何须多问,直接杀之!”

于是,甘宁下令,命锦帆郎一齐放箭。

箭矢如雨,将堤上不着衣甲的魏兵,尽数射死。

成何身边立刻只剩下数十人。

甘宁乘轻舟登岸,率众锦帆郎在前,见人便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