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一劳永逸的解决游牧问题,并不能只(2 / 6)

都在那里冷笑。

仿佛听到了一个非常幼稚的话题。

按理说,游牧民族的牛羊都是成群的,应该越繁殖越多才对。

但牧民都是逐水草而居,所控制的牛羊,不可能超过放牧地区的草料承受极限。

不然,大草原上的水草喂养不了那么多牛羊,就只会白白饿死。

为此,李翊接着进行补充:

“公等若在牛羊长老之前,将之屠宰售卖。”

“不就能控制草料供给,不致使畜牧过度耶?”

说白了,草料毕竟不是稀缺资源。

牧民们没有一个对草料资源的管理的基本概念。

牛羊在成年之后,就不会再长膘了,甚至有可能掉膘。

再养着它们,就是纯纯浪费资源。

何况牛羊在成年时期,就是它们交易价值最高的时候。

可道理大家都懂,

但牧民们还是无法做到,将它们随意宰杀。

理由也很简单,

杀了肉就无法保存,容易腐烂变质。

所以它们宁可养着老牛老羊,以保证自己手里始终有硬通货。

所以当李翊提出这个建议后,素乌当即出声反驳:

“……明公之论虽善,然我部纵知牛羊老不益肉,亦不忍妄杀。”

“畜活则肉存,骤屠过量,腐臭谁食?”

说着,看一眼众身后其他诸部的使者。

众使者包括乌桓人在内,纷纷起身,连道:是也是也。

杀了,我们吃什么?

“若将牛羊尽易钱财,猝逢雪灾。”

“钱不可衣,铜不可啖。”

“吾等岂非授命于人乎?”

“观汉胡旧市,吾辈惟换盐铁必用之物,足则止售。”

“宁纵牛羊食野,不积铜山堆库。”

“盖皆此之论也。”

素乌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李翊经济论上的另一个漏洞。

那就是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牛羊就是他们的硬通货。

换取汉人的五铢钱,赶上大雪大灾天气。

这些钱就是堆铜疙瘩,完全不如实实在在的牛羊好使。

所以,纵观历朝历代的汉胡交易。

每朝都有,可为什么一旦两地爆发战争,边市贸易不能动摇国本呢?

那就是因为贸易的力度不够大!

说白了,你胡人拿牛羊来换取汉人的盐铁,以及一些生活用品,始终都是点到为止。

当换够了,他们是不会把剩下的牛羊拿出来交易的。

因为这是他们的硬通货,是“立身之本”,人不可能把全身家当拿去跟你汉人做交易。

你动摇不了人家的硬通货,战端一起,自然就动摇不了他们的国本。

有人会说,你们还可以拿钱换我们汉人的粮食嘛。

基于这个观点,一名乌桓使者当即发表自身看法:

“汉家边吏更替无常,若遇酷吏闭关,铜即成砾。”

“于吾等皆无用也。”

“况两国之间,战端若启。”

“市绝畜尽,吾之部族又何以存焉?”

游牧人也不是傻子,你把我们的硬通货换成了铜疙瘩,万一不跟我们交易了。

我们这些铜钱就全砸手里了。

到时候,还不是得看你们汉人眼色吃饭?

对此,李翊只是微微一笑。

“尔等皆患鲜肉难贮,钱贱难恃。”

“以吾观来,此易事耳。”

“可以活畜,易我渔阳之腌肉。”

“若嫌咸味过甚,尚有谷粟布帛可储。”

这就是李翊的经济理论。

幽州发展制盐业,间接能够带动腌肉业、咸鱼业的发展。

而游牧输入到内地的牛羊,又间接为腌肉的制作提供了鲜肉资源。

从而形成一条产业链。

说白来,

经商不能只看重蝇头小利,生怕自己吃亏。

眼光要放长远一点,要让别人也能赚到钱。

你们不是舍不得交易自己手里的“硬通货”吗?

简单,我把我们的硬通货,也换给你们就是了。

你敢说谷粟、绢布不是中原人的硬通货?

“……若我等皆投效朝廷,便可尽易腌肉,此非丞相戏言乎?”

众人显然对李翊开出的口头支票存在疑虑。

“若按丞相所言,大肆畜养牲畜。”

“待到夏秋之际,膘肥体壮者,何止百万?“

“试问汉家商贾,安得如许盐斤以腌之?”

“纵能腌成,则草原盐价必贱——”

“且如此巨量腌肉,其价又将几何?”

众人又提出了对汉人拿不拿的出这么多腌肉的质疑。

主要质疑的是,汉人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