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宁、蒋钦等将,发水军,攻打曹操的汝南。
自己则在徐州全力整备,随时准备出兵,配合北方李翊的进攻。
这是一场多线作战,通过刘备的出兵路线不难看出。
他是希望一举灭掉曹操的。
但诸葛亮等人力劝刘备要冷静,眼下的魏国势力强大,不是一战可以灭的。
如此多线作战,且不论最高统帅的指挥才能能否应付的了。
关键在于,战线越多,破绽也就越多。
万一一条线崩了,其他线路就跟着一起崩。
所以希望刘备冷静,就按照李翊的构想,先把曹操逐出河北才是上策。
刘备这才放弃了与魏国拼多线作战的想法。
但依然要求与曹操打大规模会战。
不打则以,要打就得打个痛快,打到一方伤筋动骨!
于是,徐州经过一番内部讨论。
毫无疑问地,将主战场定在了河北。
不单单是为了响应李翊先平河北的战略方针,更重要的是曹操现在的治所就在河北。
打蛇打七寸,当然是挑曹操最核心的地盘打了。
发书回李翊处,李翊当即回信表示。
希望刘备早早派兵来渤海。
言外之意,李翊是赞成刘备打大规模会战的决定。
刘备得李翊书,大喜过望。
急聚文武,商议发兵河北事宜。
诸葛亮进言道:
“曹操僭位称公,尚立足未稳。”
“倘若魏地有失,中原震动。”
“大王且休辞劳苦,必须亲自征讨!”
刘备大喜,“此正合寡人之意!”
遂也在全国进行了总动员。
考虑到齐国战线颇长,各地肯定还是要留兵士守御的。
所以总共起兵八万人,由刘备亲征。
大军分三路而进,前部青州兵关羽,先去渤海与李翊汇合。
刘备自领中军,使张飞押后。
孔明、鲁肃在徐州总督粮草,勿使缺漏。
同时,
上书天子,谴责曹操拥兵自重,僭位称公。
刘备骑白马金鞍,玉带锦衣。
武士手执大红罗销金伞盖,左右金瓜银钺,镫棒戈矛。
护驾龙虎官军五千,分为五队,每队千人。
各按青、黄、赤、白、黑五色,旗幡甲马,并依本色。
光辉灿烂,极其雄壮。
所行浩大强盛,也是为了彰显齐国国力。
刘备大军的准备,以及行军都需要耗费些时间。
李翊这边却已经下令使大军进驻安平了。
安平是与魏国直接接触的领地,此举无疑宣告着李翊将要先对魏国用兵。
左右人谏曰:
“齐王已在整军路上,不妨等齐王大军至后。”
“合兵一处,则魏军一举可溃。”
李翊则道:
“……不然,兵贵神速。”
“齐王整军,声势浩大。”
“魏人必然知悉,倘吾留至此地等候大军,魏人便有了防备。”
“现在动手,魏国也没整好大军。”
“可以打曹操一个措手不及。”
“使其毫无防备,为我军取得先机。”
于是李翊力排众议,率军一万人,先去奔袭巨鹿。
时巨鹿守将乃曹仁也。
他奉魏公之命,严加守备巨鹿防线。
忽有人报,“齐兵越过安平,来巨鹿了!”
曹仁惊道:
“我闻刘备尚在徐州整军备战,齐兵何得天降于此?”
左右人答:
“刘备大军尚未至,是李翊先率兵来袭巨鹿。”
曹仁这才恍然大悟,李翊在北方有便宜行事之权,率兵先至并不意外。
只是曹仁没想到李翊这么大胆,在没有刘备大军做后盾的情况下,就敢先来取巨鹿。
众人问曹仁怎么办。
曹仁答曰:
“魏公尚在整军,吾大军亦未至。”
“所以还是坚守勿要与之战,乃为上策也。”
虽然两边大军都还没准备好,李翊不讲武德,率先开战。
这是一个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局面。
可李翊的名声摆在那里,曹仁也担心失了巨鹿,曹操怪罪。
所以选择了坚守为上。
李翊大军很快赶至巨鹿,曹仁命弓弩手射住城防,呼李翊道:
“李相何故兴无名之兵,犯我魏境?”
李翊答曰:
“吾主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耶?”
曹仁大笑:
“……李翊,吾知汝极为擅长口舌之辩。”
“曹某也不欲与你多做口舌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