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北王,这里就是他的天下。
故即使是袁氏后裔,他也常对袁尚、袁熙呼来喝去,时常侮慢于二人。
二人倍感耻辱,常有杀公孙度之心。
以据辽东之地,复图中国。
奈何两人手中兵力微薄,要想取代辽东公孙氏,无异于蚍蜉撼大树。
故袁尚乃安慰袁熙道:
“权且暂忍一时,待寻找机会,趁机刺之。”
“则辽东之地,当我袁氏所有也。”
在袁尚的安抚下,两兄弟忍辱负重,在辽东过了一段惶恐不安的日子。
这日。
公孙度收到了来自辽西的书信。
其书略曰:
——“昔者,袁氏兄弟,熙、尚二人,因乱奔逃,闻已至辽东。”
“此二人者,本为汉室逆臣,屡犯王法,扰乱中原。”
“致使生灵涂炭,百姓流离。”
“今其穷途末路,投奔足下,实为苟延残喘之计。”
“闻太守素以忠义著称,威震边陲,夷狄敬服,岂可容此逆贼匿于境内?”
“倘足下能擒此二贼,献于朝廷,则功在社稷,名垂千秋。”
“朝廷必以厚赏酬足下之功,天下亦将颂足下之德。”
“翊虽不才,愿保奏府君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
“若足下执意庇护此二贼,恐招致朝廷盛怒,难免兵燹之祸。”
“将军雄陲辽东十三年,当知轻重,望速决之。”
“谨此奉书,望足下三思。”
“李翊,顿首。”
李翊这封书信,不卑不亢,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力劝公孙度交出袁尚、袁熙二人。
并且许下承诺,要为公孙度封永宁乡侯,可谓诚意十足。
公孙度在看完李翊的亲笔书信之后,脸上却波澜不惊,情绪没有丝毫变化。
只淡淡顾谓左右人说道:
“我王辽东,何永宁也?”
意思是他在东北称王,永宁对他根本没用。
“李子玉诚意不足,然念汝远道而来,孤亦有赏赐。”
公孙度命人取骏马、明珠,赏赐李翊的使者。
“汝可回去,向汝主人家禀明孤之诉求。”
使者连忙询问公孙度有何条件。
公孙度所开出的条件的是,
要封他为辽东侯,平州牧。
并追封其先父公孙延为建义侯。
作为回报,公孙度会杀了二袁儿,献出其首级。
同时为汉朝的两位先祖设下庙宇,以辽东古制,在襄平城设坛祭奠。
使者将公孙度所开出的条件,如实回报给李翊。
令众人感到意外的是,李翊对此竟极为盛怒。
“我本欲活此奴性命,此辈竟敢悖我好意。”
“妄加开口,汝死之有分矣!”
众人见李翊如此盛怒,都颇感意外。
虽然公孙度的回执信有些狂悖,但开出的条件并非不能接受。
因为辽东本来就是公孙度的。
他索要的封侯也好,平州牧也好,都不要朝廷出一分钱。
给也就给了,郯侯何必如此盛怒呢?
李翊的话还在继续:
“此前我曾有言在先,若公孙度不从我令。”
“我必发兵征剿,夷灭其族。”
“今其不遵朝廷之令,当上奏天子,发兵征讨!”
众人闻言,只好默不作声。
张飞见此,乃问徐庶道:
“……元直先生可知子玉先生为何如此?”
徐庶作为文人,身上却又有股子游侠气,很对张飞脾气。
两人关系处得相当愉快。
徐庶乃为张飞解释道:
“……或许郯侯早有征辽东之心。”
“……早有?”
张飞有些诧异,暗想他们此次远征,不是来征三郡乌桓的吗?
如今三郡乌桓基本抚定,以为要回冀州了。
不想又说要去征讨辽东。
“……郯侯在辽西大肆开发土地,已经做好了长久作战的准备。”
“兼之平虏渠、泉州渠的竣工,粮草运输也能节省不少人力。”
“所以郯侯肯定希望把辽东问题给一并解决了,毕竟难得来一趟,不能白来。”
徐庶与李翊交往不深,他也只是尝试去揣摩李翊的心思。
站在李翊的视角去分析,他肯定不希望辽东有这样一个割据政权。
公孙度索求的封赏看似合理,实则就是想在辽东称王。
其早在中原动乱之时,便曾对手下人说:
“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
而且有人传言,公孙度在辽东出行时乘坐只有皇帝能够乘坐的銮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