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诚守其法,大之垂举后(1 / 6)

却说李翊传回书信,言及要用自己的食邑,来分赏给有功之臣。

刘备初时尚不解其意,经诸葛亮开导,他才明白过来。

说白了,李翊作为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面对手底下一帮兄弟,还有一帮袁氏旧臣。

他需要通过封赏来收拢人心,以方便他后续的统治。

李翊当然也有这个权力。

可如果他真冒然大肆在冀州封赏官员,难免落得个“拥兵自重”之嫌。

遂通过这封书信,来暗示刘备。

若老刘你没什么意见,我就去“收买人心”咯。

虽然老刘可以不在意,但李翊身为臣子却不能不这样做。

想通这一点之后,刘备也不禁感慨:

“子玉一生唯谨慎,终是备有负于他。”

遂将李翊的要求通通满足,并为李翊增食邑三千户。

此次河北受到封赏的功臣,约有二十余人。

既包括徐州老臣,亦有袁氏旧臣。

此二十余人,包括张顗、马延在内,皆封为列侯。

其余依次受封,论功行赏。

河北军民,皆大欢喜。

不表。

……

冀州,渤海,南皮。

这日,李翊正于案前,埋头批军折。

毛笔软毫疾走,不觉案边便已堆起了厚厚一叠。

书房内静可闻针,除去墨水研磨的轻微声响,便只余清冽的炉内檀香缓缓萦绕。

南皮功曹甄尧抱着一叠竹帛走了进来,见案上堆满书叠,堆也堆放不小了。

乃出声劝慰道:

“……使君,不妨歇一歇。”

“这公文是永远也批不完的。”

李翊充耳不闻,仍是低头,笔墨不停。

甄尧乃不敢出声打扰,小心翼翼地清理案上的竹帛。

约过半个时辰,

李翊忽地抬头,脸上挂笑,将刚刚写好的竹帛递给甄尧。

“甄功曹来的正是时候,我正欲寻你。”

“你且将这封竹帛,交到荀府君手里。”

荀府君便是荀攸。

李翊当了冀州牧后,自然要为自己的治所选一位太守。

经过一番考虑,还是决定用徐州老臣。

最终选择了荀攸为渤海太守。

甄尧小心接过竹帛,粗略扫一眼后,惊道:

“……使君要将渤海分作两郡?”

“……是。”

李翊点了点头,一捋颔下胡须,正色说道:

“此事吾也是考虑许久。”

“可将渤海南北分作两郡。”

“南边就以浮阳、般河为界,仍作渤海郡。”

“北边就以束州、巨马河为界,然后以东平舒为治所,作章武郡。”

话落,李翊又将手搭在案上,似考校一般,饶有兴致地问甄尧道:

“甄功曹可知,吾缘何要为此事么?”

甄尧可不比庞统,很多时候李翊都要反过来问庞统计策。

而甄尧还算年幼,李翊也有心培养这个年轻人。

“……莫非是因为冀州封赏之位不够,所以才分出一郡,另行赏赐?”

甄尧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想。

此次北伐,参战之人极多。

立功的人自然也跟着多了起来,但官位只有那么几个。

小了给出去是侮辱人,大了一是数量不多,二是怕胡乱给出去容易惹祸。

“……甄功曹只说对了一半。”

“吾分出章武郡来,的确是想提拔一些功勋之臣。”

“但分此郡县,亦有吾之战略考量。”

战略考量……?

甄尧眉头微微一皱,“使君是说幽州的二袁儿?”

“……不,是三郡乌桓。”

李翊眼眸一蹙,沉声说道。

三郡乌桓就是乌桓人。

提到乌桓人,就容易让人联想到张辽的白狼山封神之战。

其实此战,才是把张辽抬进武庙的战役。

不过,有一个误传说张辽是“阵斩匈奴王”。

其实乌桓人并不是匈奴人的后裔,也不是他们的别支。

早在西周春秋时期,在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便生活着一个部落族群。

这支部落叫东胡。

不过随着匈奴冒顿单于的崛起,东胡部落很快便被匈奴人打败。

一部分东胡人被匈奴人附庸奴役,另一部分人远徙东迁,入了大兴安岭的群山之中。

而这支东迁的东胡人,一支逃到了鲜卑山,一支逃到了乌桓山。

所以这两支东胡人分别发展为了鲜卑人与乌桓人。

没错,乌桓、鲜卑其实都是东胡人的后裔。

至于我们说的三郡乌桓,则是乌桓人趁着东汉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