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天枢 卧龙 凤雏,拉动天下的三驾马(3 / 6)

之言相同!”

李翊也力劝老刘不要再着急对外扩张了,先全力平定北方。

约食畜谷,储备军资才是上策。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刘备见诸葛亮能一针见血指出目前刘备集团的症结所在。

正与李翊定下的战略方针相同。

仅这番言语,刘备已深知孔明有大才,乃避席拱手谢道:

“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

“备当时时拱听明诲,奉先生为师。”

诸葛亮叹了口气:

“李郯侯有经纶济世之才,庞士元与吾乃是旧友,吾深知他亦为王佐之才。”

“将军有此二人辅佐,天下早晚能定。”

刘备连忙说道:

“若先生肯出山相助,乱世岂非速定,天下岂非早安?”

“先生岂不念天下苍生乎?”

有谁会嫌手底下人才多呢?

何况随着刘备地盘得不断扩大,终是需要将自己的一些有能力的心腹派往别处去的。

那就必须有新鲜的血液注入。

此时的诸葛亮,不过二十出头罢了。

而李翊在明年就要年满三十了。

三十而立,时间过得终是太快了。

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

一代人才老去,终须新一代人顶上。

刘备又何尝不希望将来李翊百年之后,有人能接他的班?

当然了,刘备年纪也不小了。

本身自己起兵就起得比较晚,前半生也大多蹉蹉跎跎地过去。

今年的他也四十二岁了,极有可能走在李翊前头。

尤其随着袁瑛的顺产,老刘已经久违的得到一子。

先不管他还有没有精力去生第二子,第三子。

但他现在也可以算是“老来得子”,总得为后人铺点路才行。

刘备难得遇着卧龙,说什么也要请他出山,乃起身执诸葛亮手,垂泪泣道:

“……先生不出山,如苍生何也!”

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握住刘备手,说道:

“将军既不相弃,亮愿效犬马之劳。”

刘备大喜,遂命等在馆外的张飞,将备好的金麻绢帛献上。

张飞听得大哥呼喊,暗叹居然这么快就搞定了!

不过转念一想,大哥这些年没少求贤。

光李翊给刘备举荐的,一只手都数不过来。

老刘面对贤士,也算是经验丰富的了。

遂将金麻礼物带入堂内,诸葛亮当然不肯受。

刘备乃解释道:

“闻先生已举家搬迁回了琅琊,路途遥远,所用颇巨。”

“故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

诸葛亮这才肯受,于是邀刘备在馆中共宿一宵。

二人同床共枕,抵足而眠,安睡了一晚上。

次日,清晨。

一大早,刘备先送别关羽往青州赴任去。

随后正式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

刘备的封赏,一如往常般豪爽利落。

当初初见李翊之时,彼不过一山野小儿,但刘备却力排众议,将之拜为了军师。

当时的刘备,还要顶着巨大的压力。

可如今,在诸葛亮无有任何功名的情况下,刘备拜其为军师中郎将,众皆不敢多言。

一是因为刘备如今的威望已经足够高了,可以压住众人。

二是因为有李翊珠玉在前,谁敢质疑刘备的决定?

人刘备也有话说的,当初我力排众议拜李翊为军师。

你们都说他黄口小儿,并无真才实学。

现在被打脸了吧?

如今我又找到一位比当时的李翊还要更小的诸葛亮。

你们谁不服,谁敢多话?

众人的确不敢多话,而且任谁都能够看得出来。

此前李翊就是军师中郎将,现在李翊升官儿去了河北。

刘备转头便将这空缺出来的职位,给了新入职的诸葛亮。

这显然是要把他往下一个李翊的方向培养,让他来接李翊的班儿啊!

也就是说,在李翊之后,诸葛亮很有可能成为新的徐州二把手。

未来的副总,大伙儿自然犯不着去得罪他。

诸葛亮一经拜将,众官员纷纷携贺礼前去祝贺。

诸葛亮全部不受,命众人带回。

众官员面面相觑,七嘴八舌议论着:

“李郯侯在时,虽未尝主动向我等索贿。”

“然逢年过节,吾等送礼,郯侯亦多欣然受之。”

“平日郯侯时常照拂我等一二。”

“奈何新上任之军师,竟连区区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