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去了子玉,来了孔明,老刘卧龙凤雏(3 / 6)

矣。”

“此人正是襄阳庞统,庞士元!”

……哦?

竟然是士元。

刘备眼眸一蹙,知是庞统后,虽在意料之外,却也是情理之中。

庞统初来之时,还略显轻狂浮躁。

但跟在李翊身边磨炼之后,也沉稳干练了不少。

如今被派去到并州历练,抚定马超、高干,南匈奴三路诸侯。

目前看来,并州还未出什么岔子。

至少没给李翊在北方的工作添麻烦,可见其是对得起自己的才华的。

“凤雏”之名,其的确当得。

可为什么他没说呢?

难不成是因为庞统当时是以“留学生”身份到徐州治学。

而到见着李翊之后,深感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便不敢以凤雏名号自居?

“庞士元来颍川拜访老夫之时,老夫曾赞其为南州士之冠冕。”

“是庞德公称赞他这位侄儿是‘凤雏’,然彼时庞士元已到徐州了。”

“莫说明公不知晓,便是庞士元本人,也未必知晓。”

“凤雏之名,在襄阳倒是广为流传。”

原来如此……

刘备一颔首,暗道这就不奇怪了。

他的确知道庞统有个叔父庞德公,也是荆州鼎鼎有名的名士。

为自己的侄儿造势,买“热搜”的行为,这放在这个时代是很合理的。

“……那这‘卧龙’又是何人呐?”刘备再问。

司马徽笑道:

“此人乃徐州人,当属将军名下。”

哦?

刘备一听这卧龙是徐州人,顿时精神了。

在别的地方不敢说,若说在徐州,他能精准到每家每户找人去。

因为徐州是他的治所,其政治影响力不是其他州郡可比的。

尤其自己身为徐州牧,征辟“卧龙”名正言顺。

司马徽的话还在继续。

“此人是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

“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

“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

“因受徐州战乱波及,孔明遂从其叔诸葛玄。”

“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

刘备忙问诸葛玄现在何处。

他听得出诸葛玄已是诸葛家中唯一长辈,将之请来,那请来诸葛亮亦非难事。

“……唉,其已在五年之前病逝了。”

司马徽叹了口气。

刘备乃敛容叹道:

“……备对此事,深感遗憾。”

“若其在琅琊还有家属,备当遣人前去照拂一二。”

司马徽摇了摇头:

“诸葛一门,已举家搬去荆州了。”

“自诸葛玄病故之后,家中有三子。”

“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均。”

“此三人皆有经纶济世之才,惟诸葛孔明最为杰出。”

“孔明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尝好为《梁父吟》。”

“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

“此人乃绝代奇才,将军既已得凤雏,若能再得一卧龙。”

“与李子玉并力携手,何愁天下不定乎!”

刘备闻言大喜,正欲问具体细节。

时孙乾在侧,出声言道:

“水镜先生如此盛赞这卧龙,不知比我徐州李郯侯如何?”

……呵呵。

司马徽抚须一笑: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两者同为当世奇才,如何能横向比较?”

简雍忍不住出声讥讽道:

“水镜先生此言答得圆滑。”

“我家先生自辅佐主公以来,无所不向,无所不克。”

“倒是那卧龙,我等确实听闻琅琊诸葛氏之名。”

“只是倒未曾听说有诸葛亮这么一号人物。”

刘备向来敬重名士,尤其当听到水镜先生这般称赞诸葛亮时,内心对他已是十分向往欢喜。

见简雍语带轻薄,忙出声劝阻:

“宪和,适才你没听水镜先生说么?”

“这位卧龙先生,一直隐于隆中,不曾出仕。”

“其名声自然不为我等所听闻。”

“若非水镜先生,备怕是终身不得结识这位当世奇才。”

刘备一番话同时安抚了两边人的情绪。

刘备又对孙乾说道:

“子玉先生见我之前,不也是隐于山中的高人乎?”

“公祐不可因其未展其名,而轻视天下英雄。”

孙乾、简雍对视一眼,旋即齐齐拱手谢罪。

“主公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