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袁尚叹服,上一个这么打仗的还是白(1 / 6)

却说刘备赶来徐县看望李翊,中间谈及粮食运转问题。

受天气影响,粮食运转效率低下。

虽然有牲畜作为主要的运粮手段,但主要依靠的还是人力。

古代人力运输是相当残酷的,役夫死在半路上更是家常便饭。

用《盐铁论》的话说,就是,“甲士死于军旅,中士罢于转漕。”

意思就是身体好的士兵,都得上前线当炮灰。

身体羸弱的士兵,也不能摆脱当耗材的命运,必须得参加运转工作。

不管你的身份是士兵还是役夫,不管你是赶车拉车还是背负军粮。

参加转运的百姓都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输送军资的转运。

因为军粮是重中之重,军官要是延误了是要军法论处的。

所以军官为了保证运输效率,是不会把役夫当人的。

这是封建时代的特色。

只要你参与运输军粮,就算不死在路上也得扒层皮。

李翊在徐县催督淮南、豫州的粮食转运,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所以花了大半个月时间,想出了一个能提高运输效率的办法。

俄顷,工人将李翊发明的物件了出来。

刘备忙瞪大眼睛,伸长脖子去看。

“……这是鹿车?”

刘备眉头皱起,此车的构造和鹿车很像,但又多了四个支柱,整体的构造不尽相同。

李翊向刘备解释道:

“此车一脚四足,单行每日可走数十里。”

“群行每日可走二十里。”

言外之意,

编队时推车的人素质不一,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

所以按最低标准算,每日可走最少二十里路。

当然了,这个运输效率肯定不算高。

但它好就好在,推车人不会太辛苦。

至少不会再出现像现在这样,半路上死去大量役夫的情况。

李翊发明此车,也是出于人道主义。

尽管运粮的大多是徭役,但他们毕竟是给前线军士运送粮食。

他们的生命应当得到尊重。

“未知此车,一次可运多少粮食?”

刘备问出了自己最为关心的问题,能载多少粮这才是重点。

毕竟此车虽然保证了役夫的生命安全,但如果效率低下的话,反而拖垮全军。

“一车可载二十石!”

李翊比了两根手指头,向刘备信誓旦旦地保证。

“……嗯。”

刘备一颔首,感慨道:

“一车一次可运一人一年之粮,诚为好车!”

于是,又笑着问李翊道:

“不知此车可有名字?”

李翊目光平和,澹澹说道:

“翊为它取名木牛流马。”

没错,木牛流马其实就是改装版的独轮车。

这不仅是古人的主流意见,甚至是现代学术界的主流意见。

不过这些意见唯独在民间争议很大。

为什么争议大?

民间的意见就是,诸葛丞相这么大的能耐。

木牛流马怎么可能只是个普普通通的独轮车呢?

就算不是个智能机器人,起码也得是其它高大上的东西吧?

只能说,这就有点儿太苛求丞相了。

丞相能耐再大,也不能突破科技条件和物理规则吧。

在两汉时期,鹿车主要是用来运人的。

一次最多只能载两个人。

此前李翊在魏地收割粮食时,因为运载牲畜不够用,只能勉强用鹿车过来平替。

当时,他便联想当了把鹿车改装成运货的独轮车,以此来提高运输效率。

事实上,历史上的诸葛亮也是通过转变思维,把独轮车从运人变成了运粮。

除此之外,还要克服蜀地艰苦复杂的交通条件,保持甚至提升运输效率。

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已经非常牛了。

正如中科院士、机械学家刘仙州先生所评论的那样,

——“创造一种独轮小车,已属一种极大之进步矣。”

李翊又命人推了一辆车来。

这辆车比之前的一脚四足不同,它是有四个轮子。

“……此为木牛,此为流马。”

李翊用手一指,将两辆车一一介绍给刘备。

没错,木牛流马是两种车。

木牛就是李翊之前改装版的独轮车。

而流马则是平替了木牛的四个支柱,多了三个轮子。

流马背上置两个方囊,粮食尽数装入囊中运输。

每个方囊,可以装米二石三斗,即一流马可载粮四石六斗粮。

所以流马不管是运粮速度,还是运量上都远不如木牛。

不过它比之木牛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