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苏秦配六国相印,李翊将六诸侯之兵(3 / 6)

心里其实也觉得现在不是征河北的最佳时机。

于是也出面劝李翊道:

“……先生,备以为子扬、公达说的有理。”

“前征官渡、仓亭,耗量甚巨,河北战事非一日可定。”

“若深陷此战争泥潭,只恐使我等在徐州数年的努力,皆付诸东流。”

“唯先生虑之。”

李翊知道,

他要做的这件事,就是吃力不讨好,费力重重的事。

因为历史上的曹操在打赢袁绍之后,也面临了这个严峻的问题。

可问题是,曹操足足用了八年的时间才统一北方。

大耳哥你难道也想用八年?

要知道,刘备此时已经四十一岁了。

这年纪放在古代,也算不小了。

再给你八年时间统一北方,那都快奔五了。

还谈什么一统天下,匡扶汉室?

何况天下分裂的越久,民族凝聚力就越弱。

别看汉末是诸侯割据,但由于是二元君主观。

属下都是对领导直接称臣的,郡直接视为邦国。

郡太守更是直接被视为诸侯国君。

所以你会看到,三国很多臣子,都会直接说“我国怎么怎么样。”

比如陈登在广陵,对曹操说的就是,“本国倒悬。”

审配这些人对袁绍也说的是“河北国力强盛”之类的话。

国家观念的淡薄,至三国时期发展至顶峰。

这也为后来的大乱埋下了祸根。

所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李翊就是要用最短的时间,快速统一北方。

至于刘晔、荀攸所提到的困难,李翊认为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李翊向刘备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主公与袁氏有亲,吾妻亦出袁氏,有此姻亲在。”

“河北人当亲我胜过曹氏。”

“……只凭姻亲关系,恐未必能短时间内,缓解两地仇恨。”

刘备出声打断道。

“吾自有计化解恩怨,还请主公勿疑。”

李翊信誓旦旦地向刘备保证。

“……至于粮草问题。”

“兵法有云,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秋收将至,发兵河北,若能快速攻至邺地。”

“便能抢在袁尚之前,收割麦谷。”

“如此,既能打击袁氏,又能解决粮草困难。”

“岂非两全其美乎?”

刘备微一沉吟,李翊提到的两个解决办法,都是未知数。

第一个两地仇恨问题,只能选择相信李翊。

第二个粮草问题,抢割粮草。

以邺地之富,真抢割了,的确能解决粮草不足问题。

但这却非常吃操作,要求你用最短的时间,打到邺地去。

还要抢在袁尚之前,把麦子收割了。

这太需要微操了。

不过在李翊的坚持下,刘备最终还是选择了同意。

在咬牙坚持坚持,打到邺地去

而曹操这边,闻说徐州这边还要继续往北方打。

他也不敢落后,生怕这块肥肉被徐州吃完。

故曹刘同盟虽不及开战时牢固,但面上仍旧维持。

李翊仍将河南之兵,北征冀州。

大军自东郡出发,行至阴安邑时停歇。

李翊一如往常般先令人勘察地形,然后进军。

期间,又力请刘备出营,出见河北百姓。

刘备起初还不愿意,暗忖两地交战,他作为最高领导人之一。

必遭河北百姓之恨。

然李翊却道:

“河北之民,终须一见,逃避并非良策。”

刘备乃从之,领着麾下文武,出营去见左近百姓。

大军陈列于河上时,却见有本地土人,箪食壶浆,夹道相迎。

刘备大感惊奇,即去见众乡亲父老。

为首一名老者,须发皆白,忙拉他一起坐在河边。

“老丈多少年纪?”刘备问。

“欲近七十矣。”老人对答。

“……唔!长者也。”

刘备忙起身作揖,向老人表达敬意。

“吾军士惊扰老丈乡里,吾心中甚是不安。”

老人乃起身,领着身后父老,一脸诚恳对刘备言道:

“桓帝时,有黄星见于楚、宋之分。”

“辽东人殷馗善晓天文,夜宿于此。”

“对老汉等言道:‘黄星见于乾象,正照此间。’”

“后五十年,当有真人起于涿地。”

“今以年计之,整整五十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