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三万对十一万,官渡之战正式打响!(3 / 6)

纪叱道:

“主公兴仁义之师,田丰何得出此不详之语?”

田丰与沮授皆是消耗派的,先前沮授已经被袁绍削了兵权。

而田丰本人要比沮授更加刚硬,虽明知袁绍已经对自己不悦,但还是要进言劝说:

“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

“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

“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

“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

要知道,曹刘已经主动放弃了黄河以南,官渡以北的地区。

这些地区大部分人口虽被迁走,但却能够作为战区被袁氏使用。

田丰的意思,就是希望袁绍将曹刘主动放弃的土地给消化了。

失去土地的是他们,真正该急的,要来进攻的,也该是他们。

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虽然袁绍连失两员大将,但从整体战线上来看,却是在不断推进的。

所以任谁站在袁绍的视角来看,都是希望尽快扩大战果的。

袁绍怒叱田丰道:

“先前沮授慢我军心,汝安敢又如此!”

于是命人将田丰锁了,打入狱内,待他扫平河南之后,再一并处理沮授、田丰。

于是下令,将剩下十一万大军,尽数发往至官渡前线。

至官渡后,分东西南北,周围安营。

细作探报虚实,将消息传回曹营。

时曹操已领兵赶至夏侯惇大营处,夏侯惇的军营扎在了最前线,与关羽的大营并头挨着。

两边都派出了心腹之将,至最前线据守,为的就是表明自己抗战到底的决心。

曹操闻说袁绍领十一万大军到来,震惊不已,忙差人问:

“玄德来了没有?”

虽然赶过来前,曹操稳如老狗,但当真正赶到前线见着袁绍大军后,内心还是很慌的。

少时,人报刘备已经领军赶来支援了。

曹操这才宽心,即领了麾下文武,邀刘备过来商议军事。

常言道,一力降十会。

任凭河南军有多勇猛,曹操、刘备有多明略。

但有一个现实,是不能忽略的。

那就是袁绍有十一万人,整整十一万的可战之兵。

每一个人都能投入到战场中来。

曹操有一万人,刘备有一万人,李翊从青州带过来一万人。

总计是三万人。

须注意的是,

不论是袁绍的十一万人,还是曹刘的三万人,都仅仅只是官渡前线的对峙人数。

并不是两边只能动员出这么多人。

袁绍大举南下,分兵占据了其他郡县,以及本土留守的兵马,少说还有二十万可动员之众。

而曹操、刘备除了官渡前线外,各自都还有几万人在据守要紧之处。

刘备的兵马要比曹操更多,但他刚打下青州,拉长了纵深,也不得不留人镇守。

当听闻袁绍仅在官渡一县,便带了足足十一万人过来时。

不论是曹兵还是刘兵,都深感震惊,不少人更是面露惧色。

道理也很简单,若袁绍官渡一县都能动员这么多人,那袁绍能在其他地方动员多少人?

这场仗,他们真的能打赢吗?

底层士兵只管吃饭杀敌,一应军事机密皆是不知。

真正该担忧这个问题的,是曹营、刘营的军事高层。

“据可靠消息,袁绍带来官渡的人马,足有十一万之众。”

曹操眉宇间一川不平,怀着沉重的心情将这个消息告知众人。

“吾自幼与袁绍相识,知袁绍做事,向来是不达目的不罢休。”

“今斩了他两员大将,他便举大军过来亲自报仇。”

“如曹某所料不错,袁绍的主力都在这里了。”

言外之意,击败这十一万人,就能扭转攻守形势。

现在曹刘都属于被摁着打,不就是为了避开袁绍的锋芒吗?

把战线退至官渡来,缩短自家补给线,拉长袁绍补给线。

显然,河南方面早就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

但拉长袁军战线只是权宜之计,靠这种方式便想要缩短两地的生产力差距,仍是不现实的。

李翊身为河南谋主,出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绍军虽多,不足惧也。”

“我军俱是精锐之士,无不能够以一当十。”

“故我军利在急战,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

刘备出声帮腔道:

“子玉所言正合吾意。”

“我军虽已退至官渡,然我徐州之粮秣,自下邳走水路运至官渡,仍有不小损耗。”

“拖延下去,未必能够耗死袁军。”

徐州这几年好不容易攒了点家底,此战全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