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关公封侯震三辅,文丑大兵围曹刘(3 / 5)

线据守,并不在朝廷。

而李翊在解决完青州战事之后,也没歇着,领了万余众,便往官渡战场上赶。

现在也还没到。

不过,人未到,功先发。

功臣不能不赏,奸臣不能不罚。

刘备正式上书朝廷,请求天子刘协,为关羽赐爵汉寿亭侯,以彰其功绩。

关于汉寿亭侯的读法虽然很多,但目前最为学者所认可的读法还是“汉寿亭/侯。”

汉寿亭侯属于列侯中的亭侯一级,是异姓功臣中能封到的最高爵位。

此前封为郯侯的李翊,便是列侯中的县侯,在汉末是可以世袭的。

虽然有很多人认为应该读“汉寿/亭侯。”

理由就是汉寿是一个县,根据地名来封的。

但汉寿县在荆州,也就是刘表的地盘。

一般来讲,

汉末异姓功臣封侯,要么就封在本人家乡,要么就在其长期驻守领兵的地方。

关羽既不是荆州人,曹操也没控制荆州,自然不可能把汉寿县封给他。

所以“汉寿亭”其实与“汉寿县”重名了,并且这种重名还很多。

因为“汉寿”这个名字好听,汉祚永寿嘛。

只要你愿意,可以随便将一个街道可命名为汉寿。

刘备上表请奏关羽为汉寿亭侯,也是想讨一个吉利。

汉帝当即应允,即封了关羽爵位。

又论及李翊封赏,由于他此前已经封了县侯,基本封到头了。

别看后来曹操称了魏公,但那是曹操要挑战汉室权威,实际上汉朝是没有公爵制的。

所以在爵位上,李翊是没办法再往上晋升的。

为此,只能是又给李翊增了五百户食邑,另表奏李翊为青州牧。

前面增加食邑的封赏,曹操倒不以为意,这本就是刘备自家领地。

但又给李翊表了青州牧,这等于是刘备直接索要了青州的“宣称”。

虽然青州大半领土确实已为刘备所掌,但曹操暗想,他在正面战场上多有出力。

刘备单为自己手下人讨好处,自己又岂能落于人后?

于是又表奏天子,请封夏侯渊为并州牧。

虽然曹操尚未控制并州,但先把宣称拿到手在说。

两人在瓜分袁绍并、青二州这个问题上,但还未产生什么分歧。

或者说,两人在这件事上并没有利益冲突。

你拿你的,我拿我的,谁要碍不着谁。

至于那块最大的蛋糕,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都选择避而不谈。

因为利益牵扯太大了,现在两家合作打仗呢。

真要敢去讨论这个问题,那两家立马就得掐起来,仗就不用打了。

在领了封赏之后,曹操、刘备各自欢喜的拜别天子。

旋即一起奔赴官渡前线。

官渡也是徐州、兖州共同选出来的决战战场。

它既是战略的考量,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决定地点一定是官渡?

第一,

因为河北强、河南弱,曹刘只能把袁绍放进来打。

虽然这样做,等于是放弃了黄河天险。

但黄河沿岸有着大量的渡口,如果据河而守,那就得分兵去堵。

而河南最缺的就是人,河北最不缺的也是人。

以弱击强,这不符合用兵之道。

第二,

黄河前线毕竟还是离得太远,后勤成本过高。

撤到官渡来,有利于缩短粮道,并且拉长袁绍的粮道。

第三,

虽然没了黄河天险,但在黄河之后,还有濮水、济水、阴沟水、鸿沟水等等水网密布的水系。

所以袁绍要平推过来,就得穿越一条条河流,后勤补给会变得十分困难。

同时还得考虑,东边徐州军打过来,截断他的退路。

所以官渡之战打到最后,你会发现不止曹操缺粮、袁绍也缺粮了。

当然袁绍缺粮,主要还是补给线拉的太长,被曹操一把火烧了之后,就缓不过来了。

因为冀州的粮食不可能直接给你空投过来。

同时,官渡的地理位置非常好。

左边圃田泽,右边是中牟泽。

周围更是沼泽池塘密布,行人、战马、舟船俱无法穿越。

所以袁绍的战略是先灭曹操,要灭曹操就得拿下其治所许县,要过许县就必须过官渡。

官渡就是曹刘的必然选择!

曹操、刘备至官渡后,各自回营报喜。

那边刘备见了关羽,欣慰地执其手,赞道:

“……兄弟!受苦了。”

关羽拜道:

“关某荷蒙兄长厚恩,日思报效,今正是勇武之时也。”

刘备大喜,将自己上表朝廷,为关羽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