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方为李翊行事之(2 / 6)

言道:

“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

“若使其督豫章军政,恐误大事。”

李翊背着手,沉声说道:

“不然,我以为子义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可以付与大事。”

又看向太史慈道,“子义觉得呢?”

被问及自己的意见,太史慈连忙跪拜道:

“此诚慈本心所望也!”

士为知己者死,太史慈立下的志向,便是要带七尺之剑,立不世之功。

如今他认为他的机会来了。

嗯……

见太史慈这么有精气神,李翊也更加放心,又道:

“龙欲高飞腾空,必先阶其尺木。”

“适才我已许诺王公,派一千人前去驻守豫章。”

“子义此去当视豫章子民亲附之否,至于手下之兵,宜将多少,卿可自由意。”

言外之意,太史慈可以自行决定带多少人。

在场诸人,无不暗自感慨李翊的人格魅力。

在大伙儿都不看好太史慈的情况下,却愿意乾纲独断,给予其绝对信任。

仿佛在说,拿上我的符节,去地方赴任,等办好了再回来见我。

这种信任感,是古代所有士人追求的。

太史慈躬身答道:

“君侯立在志事,今刘繇丧亡,尚不知华子鱼待遇如何。”

“其故复部曲复依何从,慈窃以为可往来召去。”

“部曲乐来者便与俱来,不乐来者且安慰之。”

“待慈到后,再观华子鱼牧御方规如何。”

“故所将之兵,不宜多,将数十人足矣。”

太史慈回绝了李翊的好意,认为不需要单独从淮南派兵来。

他只需带数十个随从,有信心收复豫章部曲,纳为己用。

即用豫章人治理豫章人,豫章兵保卫豫章土。

此举无疑能帮李翊省去一个大麻烦。

毕竟遥养一支千人部曲,所费粮饷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若太史慈果真能用豫章养好豫章部曲,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子义可要想清楚了,豫章远在瘴地,来往交通并不方便。”

“若有事急,淮南未必能救。”

豫章之地多沼泽、山川、湖泊,往来交流何不方便。

如果出了什么事儿,淮南方面是何难第一时间去救的。

也就说,太史慈去了,就得完全靠自己了。

李翊现在是给太史慈选择,看他需要什么,然后尽可能一次性地给他满足了。

不然等他到了豫章,再向索要什么,可就不好给了。

但太史慈却显得很自信:

“君侯有桓文之量,古人云,报生以死,期于尽节,没而后已。”

“慈既受重托,怎敢相负?”

“况扬州新破,士卒离心,难复合聚。”

“只宜宣示恩慧,安其心,并其众,然后息兵可也。”

太史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历史上的他也算半个诸侯。

在海昏压制荆州刘磐的侵扰,使之绝迹不复为寇。

李翊正是觉得太史慈有一州之才,把他放在徐州终是屈才了,才打算派他出去历练历练。

“有子义这番话,豫章之事,我便可放心交予卿了。”

话落,一只手伸向王朗。

王朗初不解其意,倒是庞统察言观色,赶忙将王朗所带来的图书献上。

王朗这才明白,李翊是要看豫章的赋税、官员名单。

在看的同时,王朗在一旁说好话道:

“这些都是从府衙里取出来的图书文献。”

“豫章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皆有记载。”

这时想表明他们豫章的诚意,主打一个真诚。

希望李翊不要抛弃他们。

李翊一边翻看图文,一边说道:

“这豫章户口数怎么对不上?”

“哪里对不上?”

王朗身子一紧,颤声问。

“……呵呵,都对不上。”

李翊将书札阖上,递给一旁的庞统。

按《后汉书》记载,东吴所在地区的人口有900多万。

但晋国灭亡孙吴时得到其赋役图册,却只有230万人。

这中间消失的人口,自然与当地的世家大族脱不开关系。

有很多佃户,为了躲避徭役赋税,会自愿为奴。

而奴是不算入户籍的,自然不用服徭役和交税。

这就使得世家大族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隐藏了大量人口,攫取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从而导致汉末出现了大量的隐户。

这些隐户只享受物质基础,而不承担社会责任,严重拖累国家的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