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凤雏归附,卧龙还会远吗?(3 / 6)

意思是你跟祢衡都喜欢说他有病,那他犯病的次数未免太多了些。

有很多人说,祢衡称自己有狂疾是诈病,他只是单纯不想见曹操而已。

但你真要结合祢衡的生平来看,你很难不怀疑这人脑子有没有点儿毛病。

就拿刘表来说,人家作为汉室宗亲兼荆州牧。

在荆州经营这么多年,也算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为百姓做实事了。

祢衡到荆州时,刘表不仅亲自接见,甚至写的文章、言谈议论都要先征询祢衡的意见。

没有祢衡的意见,就不能定下来。

这么尊重祢衡,结果祢衡还是经常当众侮辱、轻慢刘表。

人家好歹是政客,你只是个文人,这么不给人家面子。

没有剁了你,真的算祢衡运气好。

要知道,政客最看重的就是脸面。

你要是当众羞辱人,人家威严扫地,以后还怎么领导手下人?

所以李翊只是让人将祢衡乱棍打出徐州。

因为只要出了徐州,祢衡这种显眼包,走到哪都会引人注目。

但徐州之外的人,还有没有刘备李翊这样好的脾气就难说了。

他的性格就注定了他活不长。

你要真是个狂士,就应该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别跑到政客甚至军阀面前嘚瑟。

不然,只会招来杀身之祸。

“好了,孔北海既然来了,容翊为孔公介绍一下。”

“这位是襄阳名士庞侍中,这小郎则是其子侄庞统庞士元。”

李翊在介绍庞统时,称呼其为小郎,心中也是感慨万分。

遥记得自己刚穿越来时,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刘备喊出的“小郎”。

如今自己已有些年岁,可以称呼后辈为小郎了。

“……见过孔北海。”

庞季、庞统叔侄齐齐向孔融行礼。

孔融当即还礼,经过一番交谈。

孔融惊讶的发现,这位叫庞统的年轻人,才智丝毫不逊色于祢衡。

只是祢衡更加善于雄辩文章,而这位庞士元却能够论王霸之余策,有奇画策算之才。

妥妥的少年天才啊!

见到这样的才子,孔融忍不住与庞统多聊了两句。

才知道庞统竟还未弱冠,尚在游学之中。

李翊在旁见缝插针,顺势说道:

“今孔北海在徐州置办太学,为往来学子传道、授业、解惑。”

“士元既然在外求学,何不就留在徐州,师从于孔北海?”

李翊正式提出让庞统在徐州留学的建议。

这在汉末还是很常见的,孙策主政时,就把孙权派到外地去留学。

而孔融在这个时代的名望,自不必多说。

光孔子二十世孙的名头摆在那里,就对士人拥有巨大的杀伤力。

果不其然,庞统在听到李翊的这个建议后,诚惶诚恐,赶忙拜道:

“统如何当得起郯侯如此错爱。”

李翊正色道:

“不然,士元乃一块璞玉,正当巧匠雕琢,以为将来社稷之用。”

“匡扶汉室,吾辈皆义不容辞。”

这话是说给孔融听的,孔融本就喜爱庞统之才,听到这话后,大喜道:

“是也,若是士元不弃,可留在徐州治学。”

庞统心动了,古代很多人拜师都是拜他的名望。

像刘备拜师卢植,就是拜的他的名望,使刘备可以进入士人圈子里面去。

庞统现在一心想要扬名,若能拜天下大儒的孔融为师,这对他来说的确很有吸引力。

“……叔父。”

庞统看向庞季,虽未明言,但眼神已经出卖了他心中所想。

庞季沉吟道:

“徐州政局清明,民多安乐。”

“刘将军又宽以待人,远得人心,士元若能留在下邳治学,也当有裨益。”

“况师从于孔北海乎?”

“既然士元心中已有计较,当叔叔的自无反对之理。”

“只是……”

话说一半,庞季转头面向刘备、李翊。

“只是要叨扰刘将军还有李郯侯了,小侄若有不到之处,恳请多多包涵。”

刘备说道:

“庞侍中说的哪里话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士元尽管安心留在这里便好。”

庞季这才宽心,又对一旁的李翊拱手说道:

“李郯侯乃天下智谋之士,深有韬略,算无遗策。”

“小侄平日治学,还望郯侯在旁多多开导。”

李翊连说放心。

庞季又再三叮嘱庞统,在徐州务必小心谨慎,不可像祢衡那样恃才傲物。

毕竟徐州不比荆州,庞统孤身在外,背后可没家族照应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