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军事我管,农事我管,医疗卫生我还(3 / 6)

韩信听闻风声,想起兵抵抗,但又怕事情闹大,不好收场。

想自证清白又无从下手。

于是有人建议韩信杀了钟离眜,向刘邦请功。

韩信于是找到钟离眜跟他商议。

钟离眜听了之后都懵了,心想啥玩意儿,跟我商议要不要杀我?

面对老韩这种又当又立的无耻想法,钟离眜怒叱韩信不是有德行的长者。

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自父亲死后,其子钟离接为了躲避杀身之祸,全家搬到了颍川长社去了。

并去除“离”字,改姓钟。

从此颍川便多了钟氏这么一个名号。

而自钟离接开始,历代祖先都在汉室朝廷拜有官职。

小到地方牧守,大到朝中尚书令。

这些都为钟氏成为世家大族,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钟繇身负着振兴家族的使命,所以与曹操几乎是双向奔赴。

早在初平三年之时,钟繇就曾劝李傕、郭汜接收曹操的上表文书。

这帮曹操加强了关东与长安的联系。

现在天子成功东归,钟繇自然而然被荀彧荐到了曹营。

曹操既得钟繇,即问如何定关中。

钟繇答:

“繇在关中时,多与本地诸侯相识。”

“愿领一军,前去抚慰关中,劝他们归降明公。”

曹操一蹙眉,问:

“凉逆拥兵甚多,元常要如何劝降他们?”

钟繇有条不紊,认真分析道:

“凉州诸侯,以马腾、韩遂为强,若使此二人归顺朝廷,余者无忧。”

“若是他们当真想席卷中原,抢夺天子,则天下诸侯必起兵讨之。”

“若其未有此想法,只是想寇略地方,称王称霸。”

“那倒不如撤兵,安心镇守凉州。”

钟繇在关中待了好些年,抓住了边境武夫缺乏政治目标的缺点。

利用这个弱点,来劝降他们。

“只要陈以利害,使朝廷降诏施恩。”

“则马腾、韩遂必然主动归顺朝廷。”

曹操闻言大喜,对钟繇的高见佩服不已,赞叹道:

“元常此话,甚合吾意。”

“那便由元常出使长安,为我说降马腾、韩遂。”

一言蔽,曹操即上表朝廷。

奏请钟繇以侍中身份,领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

这对钟繇而言,无异于是一步登天。

要知道,曹操对于兵权的控制是极为严苛的。

他的大部分兵力都掌握在自己亲系曹氏、夏侯氏手里。

即便是五子良将都很少有独自领军的机会。

所以钟繇作为曹操手下,是屈指可数能掌兵的异姓将领。

钟繇既领重任,即辞别了曹操、荀彧,奔赴长安去了。

曹操暂时稳定住了西部局势,又与荀彧商议河北要事。

虽然他已与刘备规划了具体的合作细节。

但曹操却明白,曹刘同盟是要一起对抗袁绍不假。

可真要打起来,曹操才是要抗袁绍主力的那位。

因为冀州毗邻兖州,袁绍大军南下,主力部队肯定是往兖州的东郡堆。

而刘备的徐州则是毗邻青州。

青州统兵的是袁谭,袁谭是袁绍“分封”出去的将领,他肯定不是河北军的主力。

刘备那一路战事比他轻松多了。

曹操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刘备解决完青州战事,然后过来支援东郡。

他必须作出更多的应对措施。

荀彧正色分析道:

“此前袁本初上表朝廷,奏请为大将军,督四州兵马。”

“朝廷虽然应允,然天子对此微有不豫。”

“袁绍坐拥河北之地,国富民强,府库充盈,却不肯向朝廷中枢输送钱粮。”

“既河北、河南尚未开战,何不与刘将军一同上书,要求袁绍向朝廷输送粮食?”

曹操一颔首,“文若之言,与李子玉此前之谋相合。”

“李子玉亦要求袁绍拿出钱粮来,供养陈地朝廷。”

“既然文若亦如此说,回头我便与玄德一同上表朝廷,发书于邺城。”

“且试试袁绍态度如何。”

袁绍请封大将军,假节,本身就是在试探河南。

现在曹操、刘备也在试探河北。

双方目前都处于想开战,又都有所顾忌的状态。

之后,曹操又问起庐江事务来。

“我曾前发问庐江的是书札,刘子台有回复吗?”

荀彧答回复了。

曹操弯唇一笑,“如何,子台可愿归顺于我?”

荀彧眉头一皱,叹了口气:

“刘勋回信说庐江钱粮吃紧,若是要他归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