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3 / 8)

赵云是朝廷封的九江太守。

你打他就等于是谋逆。

更何况曹刘现在是同盟,别说将来还要一起对付袁绍。

就是现在的袁术,都还没有完全灭掉。

庐江的刘勋、丹阳的袁胤,都是袁术的残余势力。

曹刘两家怎么可能现在就撕破脸皮?

那边夏侯惇此前受了闷气,见刘备态度傲慢,张口索要了淮南东部全部领土。

大感不爽,便出言道:

“适才刘将军还说是你我两家合力击破的袁术。”

“怎么这偌大的九江,便被你一家侵占了。”

见此,不等刘备开口,李翊亦出面回应道:

“赵云乃朝廷敕封的九江太守,合当据有九江。”

“夏侯将军亦是朝廷敕封的庐江太守,庐江自然该由夏侯将军据有。”

言外之意,淮南西部的领土,就交给你们老曹家了。

袁术留下的政治遗产太多,老刘光是要消化一个九江就要耗费不少时间。

没办法同时把庐江也给吃下来。

何况荆州刘表,馋庐江久矣。

他与刘备明面上也是盟友关系,若是刘备现在把庐江占了。

刘表肯定会大为光火,毕竟刘备是承诺过要把庐江、豫章让给刘表的。

所以把庐江让给曹操,也是李翊的外交策略。

既可以甩锅给曹操,又不会让刘表势力进入到扬州来。

同时,刘表与曹操接壤的领土也变得更多起来。

两家的实力都不弱,凭着边境摩擦,很容易激发冲突。

到时候曹操疲于应付多方势力,是没办法在一线集中大量兵力的。

官渡之战的曹操,之所以前线兵少,就是因为西部、南部、东部都驻守了大量兵马。

没办法调到前线,去跟袁绍打决战。

“哼~”

曹操闷哼一声,他也是个精明人,自然看出了李翊的用意。

丢了个火药桶给自己,但偏偏自己还不能不要。

毕竟庐江富庶,还留有大量袁术的政治遗产。

只是明面上被李翊摆了一道,着实令人不爽。

“好一招阳谋。”

郭嘉摸了摸下颔,在人群中,饶有兴致地打量着李翊。

此人只比自己小个一两岁左右,却能坐到徐州二把手。

现在更是在淮南问题上,设下一个坑,逼着曹操跳。

曹操只要侵吞庐江,他与刘表的关系就必然会决裂。

但不要,又只会坐看刘备做大。

到时候刘备便可左右逢源,趁着曹操被多方势力牵制之时,从中牟利。

说着,悄悄地攥了攥荀彧的衣袂,问道:

“文若,你知李子玉否?”

荀彧眉头一皱,本想着主公谈论大事之时,他们这些当下属的最好不要出声。

这个郭奉孝什么都好,就是不尊重礼法。

偏偏曹公还特喜欢他。

自戏志才病死后,曹操让自己给他举荐新的人才。

荀彧便举荐了与自己同样出身颍川的大族郭嘉。

郭嘉出身于颍川阳翟县的郭氏一脉。

颍川郭氏其实已经算是当地的豪族了。

但它跟其他家族比起来,依然排不上号。

因为看看其他家族是什么成分就行了。

颍川四大家族,分别是阴颖县的荀氏、长社县的钟氏、许县的陈氏、舞阳县的韩氏。

所以三国有句俗话叫,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天下奇士出汝阴。

曹操的文臣班底,几乎全是来自颍川的,颍川的利益基本上与曹操绑死在一起了。

这也是为什么曹操大部分地盘都在兖州,却要把治所迁到豫州许昌去的原因。

“奉孝以为李子玉如何?”

荀彧本不想此时谈论这些话题,但李翊此人他尤为关心。

既然郭嘉问起,便询问他的看法。

郭嘉咧嘴笑道:

“青云之士,一时人杰。”

“其谋如何,尚不可尽知。”

短评了两句,郭嘉又斜目去看了李翊两眼。

旋即又接着补充道:

“若能为我等所用,当用之。”

荀彧叹一口气,“此前曹公曾欲拉拢李翊,奈何其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

郭嘉又是一笑,“我话还未说完,若不能用,当杀之,早除后患。”

荀彧一捋胡须,蹙眉道:

“此事却难呐~”

郭嘉眉梢一挑,却是轻笑:

“正因为难才要去做,若凡事求易,倒不如不做。”

两人正小声谈论着李翊,那便曹操、刘备亦是争执不下。

“庐江刘勋尚在,我如何据有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