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刘备:我的军师真是什么都能做啊(2 / 4)

一眼。

说是返回寿春,实则就是想把他们送到寿春去当人质啊。

孙策为何要这样做?

这就不得不提孙家的特殊情况了。

孙坚死后,孙家其实一分为三。

堂兄孙贲才是继承孙坚主要部曲的人。

舅父吴景是袁术手下大将,手里的部曲亦不在少数。

且两人都身居高位。

反观孙策呢?

身无寸职,手无寸兵。

是孙家里面最弱势的一方,怎么也轮不到他来当孙家家主。

包括孙策渡江攻打刘繇时,吴景、孙贲才是主将,孙策只是打辅助而已。

但就是在攻打刘繇这一路上,孙策展现出了过人的武勇与军事指挥才能。

并且庐江舒县的周瑜也在这时候为孙策提供了鼎力支持,扩大了孙策的影响力。

孙策很快便成为了孙家毫无争议的新家主。

等于孙策原本从吴景、孙贲的下级,变为了上级。

这对吴景、孙贲的心态其实是有影响的。

可以参考曹操与张邈,也是下级变上级。

所以如何安置吴景、孙贲,对于此时年仅22岁的孙策,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这也是袁术与孙策之间的博弈。

孙策此前在袁术手下时,就曾干过暗地里接走家小这种事,而且干的非常熟练。

袁术不得不防一手。

他知道自己不好让孙策回来,但仍旧向他施压,要么你回来,要么你就送两个人质回来。

这两人人质地位肯定不能轻,不然袁术不买账。

所以孙策使出了这条阳谋,打算让舅父吴景、堂兄孙贲返回寿春。

为何是阳谋?

因为吴景、孙贲此时的官职其实是要比孙策高的。

在攻打刘繇时,这二人才是名义上的指挥官。

现在战役有了结果,自然应该让吴景、孙贲返回寿春汇报工作。

这是于公来讲。

于私来讲,这也是孙策在军中“去孙贲化”,“去吴景化”。

可以给他手下这支队伍,做思想统一。

这并不是什么刻薄寡恩,而是这个年代家族的必然选择。

包括孙策死后,孙权也做了大量的“去孙策化”,为得就是统一声音,方便组织。

吴景、孙贲皆明白孙策的用意。

孙策面上虽在与二人商议,实则却不容拒绝。

无奈之下,只得拱手道:

“遵命!”

二人没有再喊“伯符”,他们也知道孙策现在已经不再是他们的晚辈了。

而是孙家的新任家主。

家主不能回寿春做人质,只能他们俩回去。

他们不能拒绝家主的命令,否则便是自绝于家族。

二人之后,孙策情绪十分稳定。

面上仍旧波澜不惊,只是淡淡吩咐身旁的周瑜道:

“公瑾,即刻去调兵,准备南下攻打会稽。”

“喏!”

周瑜领命而去。

……

……

时间很快来到了八月份。

距离秋收已经不远,徐州这边全体上下都在紧锣密鼓的备战淮南战事。

而李翊这期间,又干了一件大事。

这日,他正在营旅之中,与关羽、牵招、徐盛、太史慈等军事高层开会。

大家全都在聚精会神,听取李翊军师的讲述。

所聊的内容,也无非是关于淮南战事的问题。

其中重点聊到了袁术的首府寿春。

此乃江淮第一大城,三国时期的重镇,易守难攻。

这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宜于屯耕,其地利足以为战守之资。

所谓守江必守淮,想要保住江南,就必须保住淮河。

而寿春正对颍口,也就是颍水与淮河的交汇口。

只要挡住上游来敌,便可保江南无虞。

面对这样一座重镇,李翊主动征询了诸将的意见,要如何攻取。

在座也都是当世名将。

大家都清楚古代围城战有多费劲。

是以有不少人都提出了,先用野战歼灭袁术主力,之后寿春的攻城战便好打了。

其实真要围城,以徐州目前的实力,肯定是能够围下来的。

但大军在前线,每日所耗费的钱粮乃是一个天文数字。

李翊当然是希望越早平定淮南越好。

“若是强攻寿春,诸公以为多久可定?”

诸将闻言,俱是一怔。

沉吟良久过后,还是关羽率先开口说道:

“少则一月,多则三月。”

这已经是一个极快的攻城速度了,尤其是面对寿春这种大城。

关羽敢这样说,都还是基于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