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自巡视屯田情况,见士卒与百姓一同劳作。
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不禁颔首微笑。
回到中军大帐,诸葛亮召集众将议事。
费祎出列献计:
“丞相,近日细作来报,曹叡宠信宦官黄皓,对其言听计从。”
“若能重金贿赂此人,令其在魏主面前进谗,或可收奇效。”
杨仪皱眉道:
“此计虽妙,然黄皓既得宠信,岂会轻易为我所用?”
诸葛亮羽扇轻摇,目光深邃:
“……文伟此计可行。”
“黄皓此人,贪财好利,且与邓艾素有嫌隙。”
“若能许以重利,再晓以利害,未必不能成事。”
当下命费祎全权负责此事,拨付黄金千两,珍宝无数。
密遣能言善辩之士入成都行事。
却成都宫中,黄皓正为曹叡揉肩捶背。
“大王,近日前线捷报频传。”
“曹彰将军连破齐军数寨,诸葛亮已退守祁山不敢出了。”
黄皓细声细气地禀报着完全虚构的战况。
曹叡慵懒地眯着眼:
“果真?为何孤看军报上都是些胜?”
黄皓忙道:
“那些将军们都想夸大敌情多要粮饷,奴婢这是替大王明察秋毫呢!”
着从袖中取出一份伪造的捷报,“您看,这是曹彰将军刚送来的密奏。”
正当此时,黄门来报:
“大王,征南将军曹休八百里加急奏章到。”
黄皓脸色微变,抢先接过奏章:
“大王劳累,容奴婢先为您整理要紧奏章。”
曹叡不疑有他,挥手示意黄皓处理。
黄皓退出殿外,迅速浏览奏章内容。
见曹休在奏章中详述永安防务吃紧,请求增派援军。
不禁冷笑一声,将奏章塞入袖中。
是夜,黄皓秘密接见了汉朝密使。
看着满箱的金银珠宝,黄皓眼睛发亮,却故作矜持:
“尔等这是何意?咱家对大魏那是忠心耿耿……”
密使笑道:
“黄大人自然忠心,但邓艾等外将拥兵自重。”
“他日若功高震主,大人在朝中还有立足之地吗?”
“不如与我等合作,各取所需。”
黄皓沉吟片刻,终于点头。
次日,黄皓向曹叡禀报:
“大王,曹休将军又送来捷报。”
“已击退齐军三次进攻,斩首万余。”
曹叡大喜:
“叔父果然是我朝栋梁!传旨嘉奖。”
黄皓却道:
“大王,曹休将军虽勇,但毕竟有旧伤在身。”
“奴婢听闻他在军中常常卧病,不如另派年轻将领接替?”
曹叡却摇了摇头:
“叔父镇守永安多年,熟悉防务,不可轻换。”
黄皓见此,只得作罢。
一面又密遣心腹人员,牢牢把控宫中联系。
而成都宫中,许多大臣,皆是人人自危。
他们对魏国的忠诚有多高谈不上,与曹氏合作本就是利益的等价交换。
如今,曹氏愈发衰。
众人都选择作上观,真正愿意为曹氏效死力的没几个
所以面对黄皓开始掌握宫中话语权的一事,大家都没有太大的反应。
黄皓也变得愈发嚣张。
但众人却不以为意,
在大家看来,这只是一个跳梁丑最后的挣扎罢了。
因为成都过不了多久,就要变天了。
现在所有人,都在为自己谋求退路。
整个成都王宫的气氛,变得十分压抑。
与此同时,
永安城中,曹休正焦急地等待朝廷回音。
他已经连续上了七道奏章,却如石沉大海。
副将王产进言道:
“将军,不如末将亲自去一趟成都如何?”
曹休叹道:
“朝廷既无回音,必是有人从中作梗。”
“你我现在擅离防地,正好授人以柄。”
这时探马来报,汉军大将黄忠率三万水师逼近永安。
曹休强撑病体,登城巡视。
“报——江面出现齐军战船百艘!”
曹休眺望江面,但见旌旗蔽日,战船如云,不禁忧心如焚。
当夜,曹休旧伤复发,咳血不止。
军医诊治后,悄悄对众将:
“将军忧劳成疾,若再不得静养,只怕……”
王产跪在曹休榻前:
“将军,让末将再送一道奏章吧!”
曹休虚弱地摇头:
“不必了……大王若还信我,早该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