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丞相手握十万雄兵,灭魏绰绰有余,陛下却还要增兵,这是为何?(6 / 7)

,是让他们相互制衡。”

“奉先应该不会忘了,当年刘焉仅仅只是把路给堵住。”

“再谎称蛾贼作乱,便轻易完成了割据,连朝廷都没办法。”

“蜀地确实是天然的割据之地,便是朝廷往来沟通都十分不便。”

吕布长叹一声,举杯一饮而尽:

“想不到我吕布征战半生,竟还不如一个闺中女子看得透彻。”

“相爷,你教女有方啊!”

李仪谦逊地低下头。

“……将军过奖了。”

“女不过是常听父亲与诸位大人议论朝政,耳濡目染罢了。”

吕布忽然想到什么,问道: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举荐张郃?”

“此人若是与诸葛亮不睦,岂不误了大事?”

李翊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正因为张郃与诸葛亮未必和睦,才更要举荐他。”

见吕布不解,李仪轻声解释道:

“将军想,若是派去的人与诸葛丞相太过融洽,陛下岂不是更要担心?”

“可万一……”

显然,吕布在想,要是两人当真不和,岂非误了大事?

“放心吧。”

李翊一眼看出吕布心中所想。

“二人都是经过岁月沉淀之人,不会因私怨而误了国家大事。”

“相反,以诸葛亮在朝中的威望,以及张郃在军中的威望。”

“他二人联手,效果不定反而更好。”

吕布这才完全明白过来,不禁感叹:

“朝堂之事,果然比战场更加复杂啊。”

夜深了,

李仪告退后,吕布与李翊继续对饮。

“相爷,有女如此,你真是好福气。”

吕布由衷赞叹,“可惜我那犬子,整日只知道走马斗鸡,不成器啊。”

李翊摆手道:

“……奉先过谦了。”

“不过……仪儿这孩子,确实与众不同。”

“她自幼聪慧,三岁能诵诗,七岁通经史。”

“这些年来,我在家中处理政务,她常在旁伺候。”

“久而久之,竟也通晓了不少朝堂之事。”

吕布忽然压低声音:

“相爷,你实话告诉我。”

“举荐张郃,是不是还有你别的考量?”

李翊沉吟片刻,方道:

“张郃近年来确实有些骄纵,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让他出去历练。”

“况且……他在军中人脉深厚,若是留在朝中,反而容易结党营私。”

“高明!”

吕布击节赞叹,“一箭双雕!”

“既满足了陛下制衡的需要,又化解了朝中的隐患。”

李翊却叹了口气:

“只是苦了前线的将士。”

“权力制衡,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

二人沉默良久,吕布忽然问道:

“相爷,你觉得……诸葛亮会看不出这其中的玄机吗?”

李翊苦笑:

“以孔明之智,岂会看不破?”

“只是他身为臣子,也只能顺势而为罢了。”

这时,

更鼓声从远处传来,已是三更时分。

吕布起身告辞:

“夜深了,相爷也早些歇息吧。”

送走吕布后,李翊独自在院中漫步。

月光如水,洒在青石板上。

他想起方才女儿的言谈举止,既感欣慰,又有些担忧。

“父亲为何叹气?”

李仪不知何时来到身后,为他披上一件外袍。

李翊回头看着女儿,轻声道:

“仪儿,你今日在奉先将军面前的表现。”

“虽然机智,但未免太过锋芒毕露。”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虽然迂腐,却也不无道理。”

李仪挽住父亲的手臂,柔声道:

“……父亲教诲的是。”

“只是女儿见奉先将军误解父亲的用意,一时心急,才多了几句。”

“为父明白你的心意。”

李翊拍拍女儿的手,“只是朝堂之事,错综复杂。”

“有些话,得太明白反而不美。”

父女二人在月下漫步,李仪忽然问道:

“父亲,您诸葛丞相会明白朝廷的用意吗?”

李翊停下脚步,凝视着女儿:

“以孔明之智,必然明白。”

“但他更明白,这是不可避免的。”

“为臣之道,既要尽忠职守,也要懂得明哲保身。”

“老夫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他若想在朝中更进一步,就得明白这个道理。”

李仪暗想,如今诸葛亮已经是内阁首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