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诸葛氏终将崛起,幼麟拜卧龙为师(2 / 7)

矣。”

这……

夷使无言以对。

夷州虽得到了孙权带来的种子、农具,以及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

但毕竟才刚刚起步,跟新生的神州相比,国力差之甚远。

见夷州使者仍在犹豫,刘永又道:

“汝主新败,需休养生息。”

“吾开放贸易,夷州物产可直入中土,岂不胜过岁岁纳贡?”

使者沉思良久,终于躬身:

“殿下思虑周全,外臣即返禀报吾主。”

三日后,

夷使携刘永密函及东夷王印绶登船返航。

临行前,刘永亲自相送。

“望仲谋勿负吾今日之情。”刘永意味深长地说。

使者郑重行礼:

“吾主必感殿下厚谊。”

“东夷与吴王,永为唇齿。”

望着远去的帆影,刘永嘴角泛起一丝笑意。

心腹主簿忧心忡忡地近前:

“殿下私授王号,若朝廷知晓……”

“后果不堪设想呐。”

刘永目光深邃:

“朝廷?父皇心中只有越王,何曾真正在意过我?”

他转身望向西方,“刘理在吾身后,如芒在背。”

“今得孙权为援,他日若有不测,吾亦有退路。”

“可孙权此人反复无常,恐不可轻信。”

呵呵……

刘永轻笑一声,冷声道:

“权者,互利耳。”

“今吾予他名分贸易,他供吾退路援兵。”

“各取所需,岂不美哉?”

夷州宫殿内,海风透过雕花木窗,带来咸湿的气息。

孙权端坐案前,仔细听着使者的禀报。

“哦?刘永竟私授王号?”

孙权捋须沉吟,眼中闪过讶异之色。

“这小子,看来野心也不小啊。”

吕范侍立一旁,闻言轻笑:

“主公,刘永私授封号,正显其心怀异志。”

“我等所求,不过与神州通商贸易,获取中土物产。”

“是否刘备册封,有何要紧?”

“借此机会,我等反可握住刘永把柄,将来必有用处。”

孙权大喜,抚掌笑道:

“子衡此言甚善!”

“刘永既敢私相授受,他日若有事,必不敢声张。”

“这东夷王的封号,孤接了!”

半月后,

三艘东夷商船抵达吴地港口,满载琉璃、珍珠等海外奇珍。

同时抵达的,还有孙权特使张温,携正式国书与刘永签订通商条约。

吴王府内,丝竹声声,盛宴正酣。

刘永与张温举杯对饮,相谈甚欢。

“东夷王嘱外臣转达:”

“东夷与吴王,永为唇齿,不相背弃。”

张温举杯道。

刘永大笑:

“善!自今日起,吴地与江东商船往来无禁,互利共赢。”

正当宴饮方酣时,忽闻门外侍从通报:

“国相诸葛瑾求见。”

刘永眉头微皱,随即恢复如常:

“请国相入席。”

诸葛瑾步入宴厅,见满座吴官与夷州使者把酒言欢,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宴罢,诸葛瑾求见刘永于书房。

“殿下与孙权通商,为何不先奏朝廷?”

诸葛瑾直言相谏,“孙权虽败,然狼子野心未泯。”

“与之往来,恐养虎为患。”

刘永不屑道:

“……国相多虑了。”

“对外开放贸易,允许海外诸国通商,这是朝廷授予本王的特权。”

“即便是李相爷也是鼓励对外开放,顾虑海外夷国来中土贸易的。”

“本王当然有此便宜行事之权。”

“何况与东夷通商,可增国库收入。”

“惠及百姓之事,何乐而不为?”

诸葛瑾摇了摇头,苦口婆心劝道:

“孙权情况特殊,昔为仇敌,今虽称臣,其心难测。”

“殿下至少应当通禀朝廷,看朝廷作何打算。”

“然后方可与之通商。”

“否则以神州之富,使铁器、精盐、木材流入夷州。”

“保不齐孙氏将来卷土重来。”

说到这里,刘永终于忍无可忍,勃然作色道:

“国相!本王好歹也是诸侯王。”

“若连此等小事都不能自行决断,未免太过窝囊!”

“难道事事都要请示洛阳,看朝廷脸色不成?”

“那本王到底是诸侯王王,还是一州刺史?”

“殿下!”

诸葛瑾跪地恳求,“非是臣要束缚殿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