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刘备处中国以临万邦,势大难敌,大(3 / 6)

方式,而是大大咧咧地直接称呼刘封为王兄。

因为在他看来,既然刘备已经收刘封为义子并赐国姓。

自己如果不以兄礼视之,反而不好。

车队沿富春江蜿蜒南行,但见两岸梯田如绿阶登天。

农人赤膊戽水,渠堰间竟以连筒水车相接。

刘封忽指山间银练:

“此堰似是新筑法?”

刘理含笑:

“此前诸葛使君治理交州时,便广开水渠。”

“还令人绘制了《山河堰图》,越地毗邻交州,地貌又相类。”

“弟便在此基础上略加改制。”

“越地多山,唯借水力可活万民。”

至会稽城下。

竟无守军盘查,唯有老卒持扫洒洗街道。

市集虽无吴地绸缎耀目,却见竹器、葛布、山货堆积如山。

一老妪捧陶瓮追至王驾前:

“王爷尝尝新酿杨梅酒!”

侍卫欲拦,刘理却下马接饮,还赠三枚五铢钱。

“越民淳朴如此?”

刘封捻须沉吟。

刘理叹道:

“去岁大疫,百姓鬻子完税。”

“弟与妃陈氏散尽妆奁购药,方得存活。”

“自此官民同心,何需严防?”

登临府库时,但见粮囤虽不盈溢,每袋皆插木牌标明的户缴纳日期。

刘理抽出一袋:

“此户孤老免赋,仍强送三斗新麦。”

掌库官呈上竹简:

“百越部族今岁首纳粮赋,称‘汉家不欺’。”

夜宴也相当简朴,仅四菜一汤。

陈王妃亲自布箸,发间唯插木簪。

刘封注视席间漆器——竟是军械改制,底款刻着“章武十年吴越督造”。

“王兄见笑了。”

刘理拂过漆器裂痕。

“去岁吴地扣下三万军械,只得熔铸为农具。”

“倒是百越猎人献犀角,制弓千张反输北军。”

刘封夜宿客舍时,忽闻机杼声不绝。

推窗但见百架纺车沿溪排列,老幼皆趁月纺织。

巡吏敲梆传话:

“陈妃令:织满三匹者,免今岁口赋!”

更深时分,刘理叩门而入,携来一坛土酒:

“方才宴间未敢尽言。”

“吴地虚报垦田数,强征粮米贩与胡商。”

刘封默然取出刘备玉佩,双龙在烛光下如活物游动。

刘理却退后三步,整衣行大礼:

“请王兄转奏父皇:儿臣愿永守越地,唯求吴越百姓同沐皇恩。”

刘封闻言默然,良久,方才缓声开口:

“越王殿下宽心,封一定将在吴越之地的所见所闻,如实汇报给陛下。”

刘理整衣冠谢过。

次日,刘封辞行。

车队行出十里,刘封回首望见会稽城头飘起数十面赤旄——

竟是百姓自发扎起的红麻布,在青山间如血如霞。

会稽城头,刘理负手立于谯楼,目送翼王仪仗消失于富春江转弯处。

身后环佩轻响,越王妃陈瑶执素绢伞而来,湘裙拂过青苔斑驳的垛口。

“大王何苦如此?”

她望着江面渐散的舟影轻叹。

“翼王所见梯田,仍是三年前旧貌。”

“实则去岁朝廷拨付的十万斛粮种,已在山南垦出新田千顷……”

伞沿明珠微颤,映出她眼底不解。

刘理执起妻子微凉的手,引她俯瞰城中炊烟:

“瑶儿可知昨日宴饮所用漆器,为何偏选有裂痕者?”

他指尖划过垛口石缝里蓬勃的野草。

“刘封虽不是父皇亲生,但既被父皇委任来江南,便是其耳目。”

“唯有见着这裂痕,才信越地果真贫瘠。”

陈瑶蹙眉:

“妾闻吴王以锦缎铺街迎驾,大王却故意示弱……”

“王兄错矣。”

刘理忽然指向江边浣衣妇

“你看那妇人捣衣之石,可是普通青石?”

日光渐亮,照见石块隐隐泛着铜绿——竟是废弃的矿砧。

陈瑶骤然明悟:

“大王故意让翼王看废弃的铜矿?”

“正是。”

刘理从袖中取出一卷帛书。

“这是岳父大人的密信,言朝廷今岁欲减诸侯俸禄。”

“若见越地富庶,户部必先克减粮饷。”

他展开舆图,指尖点向山南新垦区。

“唯有让父皇知我越民食不果腹,那千顷新田才免于赋税。”

李翊主政时,是提出了要扶贫的政策的。

把那些贫困的郡县,尽量带富起来,好让老百姓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