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司马懿痛失街亭,仲达挥泪斩驸马(1 / 7)

章武十年秋。

大司马大将军李翊洛阳开府集议。

堂前甲士肃立,烛火映得兵符生寒。

李翊虽然不再从政,或者说不再主掌政事。

但刘备把军队交给了他。

为的并非是让他操劳于军务,而是方便他推行行政。

毕竟只有掌握了军队,才能掌握话语权。

不过,眼下陇右战事高级,作为全国的军马大元帅。

李翊不能不引起重视,他正色对众人说道:

“今得边报,伪魏丞相司马懿率八万之众出汉中,犯我陇右。”

“雍凉都督诸葛孔明虽以五万兵镇关中,然敌众我寡,当遣军驰援。”

大汉只在关中西部地区布防了五万兵马。

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之前忙于灭吴战事,主力都在南方,才刚刚回来不久。

军士们需要休整,不能马上又派到西部去。

第二个原因,就是陇西特殊的地理环境,不适合长期大规模的屯驻重兵。

因为那个地区超补给上限了,养不起,只能靠中央来补贴。

其实历史上的曹魏,也没有在关中布防太多兵。

都是等诸葛亮打过来后,再派人过去支援。

因为这样成本最低。

长期养重兵,再强大的帝国也养不起。

而对于川蜀而言不同,

不论是历史上的诸葛亮北伐,还是本位面的司马懿北伐,他们都是从汉中出发。

这就导致他们的补给线相对更短。

但对于幅员辽阔的齐汉帝国而言,要救援关中,跨度非常大。

补给线也更长,所以消耗也很大。

除这两点外,其实还有第三点的原因。

历史上,

曹魏在江南防线防备东吴的兵马,远比在西线防备蜀汉的兵马要多。

这不仅仅是补给线长短的问题。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很多人宁愿去南方,也不愿意去西部。

因为南方气候相对温暖,西部苦寒缺水,并不适宜人居住。

只听说有人冷死,但没听说过有人热死的。

当时军心问题也是影响曹魏战略方针的一个重要因素。

兵部尚书太史慈出列,建议道:

“灭吴方息,河北军正可调遣。”

李翊颔首,大手一挥:

“着河北调精兵两万,加封张郃为护左将军,领此部。”

又取虎符掷于案:“河南调兵两万,迁魏延为护右将军统之。”

“京师洛阳出兵一万……”

言至此略顿,目光扫过阶下绛衣将领。

“加封郭淮为冠军将军,率洛阳健儿同赴关中。”

此言一出,令在场的一众老将皆是一怔。

郭淮乃是魏国降将。

如此重要的京军,相爷居然交给一个降将来带?

果不其然,此令一下,立马有老臣出来谏言:

“降将掌兵,恐生变故。”

李翊按剑而起,正色道:

“昔光武用凉州三明,岂因出身弃良将?”

“今更命陆伯言为镇西长史,参赞军机。”

你不是质疑我用降将吗?

我不仅要用魏国降将,还要用吴国降将。

语毕,李翊解腰间玉玦予诸将:

“诸葛都督乃是老夫亲自向陛下举荐之贤才。”

“吾特地将之从交州调回中央,再委派到关中去都雍凉军务。”

“此去,诸君当如臂使指,若生龃龉……”

剑光乍现,案角应声而落:

“犹如此案!”

“喏!”

众将齐齐领命。

……

时长安都督府内,诸葛亮正观山河舆图,忽见驿马踏月来报。

急召众将,素袍迎风猎猎,谓众人道:

“司马懿取道散关,陈仓乃必争之地。”

凉州刺史李严执笏出班:

“某举荐狄道王双,字子全。”

“此人使一口六十斤泼风刀,骑大宛千里驹。”

“两石铁胎弓发则裂石,更藏流星三锤百发百中,真有万夫莫敌之勇也。”

诸葛亮命召之。

俄顷,壮士至。

九尺身躯映得烛光晦暗,黄睛如虎视。

孔明大喜,以羽扇指图,道:

“陈仓道口新筑城垒,郝伯道率三千兵守之。”

“予汝五千精锐,与郝昭成犄角之势。”

“速速援之!”

王双领命而去。

王双去未久,又报说张郃率河北精锐先抵达长安。

诸葛亮知张郃乃李翊心腹之人,急出入接见,第一时间与其商议军务。